本报记者 徐刚领
产业链如参天大树,根深叶茂则经济韧性强、活力足。今年以来,郑州市以“链长制”为牵引,以“一县一主链”为路径,持续培育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生态不断完善、能级不断提升。一批新兴产业链迎风而起——新能源汽车驰骋四方、算力服务辐射全国、量子科技前瞻布局,正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幅产业宏图中,中创智领、瑞泰耐火、四方达等企业跻身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树立智能制造新标杆;宇通T7车队庄严亮相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现场,千辆客车护航盛事,“郑州智造”闪耀国家时刻。从车间到云端,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郑州制造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以 “链长制”引领,“一县一主链”协同发展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作为中国自主品牌,近200辆高端公商务车型宇通T7、高品质公路客车、应急保障特种专用车辆等超1000辆宇通客车为此次阅兵提供服务。
作为郑州市汽车制造产业链“链主”企业,宇通只是郑州产业链培育的缩影。去年,全市汽车产量突破110万辆,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上半年,产业延续高速增长,逐步形成“整车—核心部件—智能网联”全链条布局,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出口呈爆发式增长。
记者从郑州市工信局了解到,郑州市重点培育的20条产业链包括:超硬材料产业链、汽车制造产业链、元宇宙产业链、现代食品产业链、智能传感器产业链、机器人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智能终端产业链、无人机产业链、氢燃料电池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链、卫星产业链、铝加工产业链、算力产业链、量子科技产业链、软件产业链、服装家居产业链、人工智能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
通过“链长制”和“一县一主链”机制,全市统筹推进企业培育、项目引进、园区建设与创新转型,产业规模和韧性显著增强。
上半年,郑州市积极推动“链主”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融链发展,提升整体配套能力。汽车制造、铝加工制品等产业链本地配套率已分别达到55%和53%。
“链主”引领生态集聚,中小企业协同共进
随着“1+8+20+60”产业链工作体系不断完善,郑州市逐步形成“链主引领、小微协同”的产业生态。
超硬材料产业链成效显著。全市规上超硬材料企业达127家,培育钻石产量占全国35%,立方氮化硼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85%,金刚石微粉出口量稳居全球第一,形成从材料研发到高端制造、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布局。
龙头企业持续壮大。宇通集团、中创智领、明泰铝业等带动作用显著,上半年新增2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全市“链主”企业增至135家,省级头雁企业累计达58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同步加快,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8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20家。
链主企业不仅规模扩大,带动效应也持续增强。云顶服饰、娅丽达等服装企业带动8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7.68亿元,同比增长13.9%;现代食品产业链规模超1000亿元,速冻食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成为新增长引擎。
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提升质效
郑州市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数绿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
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新增市级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商10家,累计建成6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上云企业超过6.8万家,占全省近三分之一。
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多家企业获评省、市级绿色工厂,50家企业通过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认证,占全省80%以上。一批微电网、储能项目陆续开工,2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改造。
技术创新成果涌现。企业在工业机器人、冷链装备、特种材料等领域获数百项专利;算力基础设施已投用超1.3万P,在建规模近8万P;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0家,包括2家省实验室、40家省工程研究中心和8家省工业设计中心。
补链强链精准发力,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下一步,郑州市将围绕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和能级提升。
开展精准招商。针对服装家居、生物医药、算力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引进面辅料生产、核心原材料、芯片算法等重点企业。
培育优质企业。支持“链主”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扩大规模,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全年力争新增一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推动产品与市场升级。鼓励企业研发中高端车型、原创药等高附加值产品,拓展“线上+线下”多元销售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展会、直播带货扩大品牌影响力。
同时,郑州还将加快园区建设、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政策环境,全面构建高质量发展生态,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这座以“链”为笔、以“制造”为墨的中原之城,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产业新篇——以集群之力、创新之魂,参与全球竞争,构筑面向未来的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