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宗祧
武周长安元年(701年),王维出生于嵩山东溪。嵩山东溪,顾名思义,一定是在嵩山东面。王维的家背靠嵩山,又有东溪从旁边流过,可谓有山有水,风景如画。
钟嵩山之灵气,王维不仅出落得十分俊秀,而且才气过人。他九岁就能作文,写得一手漂亮的草隶,对音乐和绘画也是一点就会。不仅如此,少年的王维还特别爱玩,而且对什么都好奇。不是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嘛,自然是傍山草舍早着风了!王维一得空,就去爬嵩山,谁都说不准他爬过多少次。一年春天,他和弟弟王缙拉上族兄温古,就攀上了峻极峰,置身云霞之中,对着南面如同银链的颍河极目远眺,看到了嵩颍之阳的田畴沃野,看到了登封城乡的秀美恬静。也许是累了,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几个孩子横七竖八地躺在了草地上。儿时的王维兄弟就是仰望天空的人。他们望着白云悠悠,比赛数天上的鸟儿,然后眼都不眨一下地目送鸟儿飞向天际,直到看不见。
夕阳西下,他们回到家里。妈妈早就做好了饭。这几个孩子一端起碗就一溜小跑去往溪边。当年东溪中有块盘石,直径一两丈长。他们就围坐在盘石旁边,边吃边吹牛。这几个孩子还有个坏毛病,吃干饭不喝汤,渴了就对着瀑布泉水喝几口。
当年,登封人烟稠密,新年一到到处都是秋千架子。王维和几个小伙伴比赛荡秋千,悠来荡去,看谁飞得高。王维还很爱蹴鞠。寒食节那天,他和一帮小朋友们去蹴鞠,球屡屡冲向飞鸟,有一次还砸下来一只麻雀。
王维的宅子就临着大诗人宋之问的老宅。宋之问比王维要早,按年纪大概有十二三年的交集,但宋之问早就把家搬到洛阳去了,所以他真不一定和宋之问有太多交往。不过,由于宋之问的影响,他早早就爱上了写诗,尤其是景龙三年(709年)至先天元年(712年)宋之问离开朝廷到南方期间,宋之问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传到两京以后,士子争相传抄,王维也爱不释手。也许是老乡的关系,宋之问爱写五言诗,王维也爱写五言诗;宋之问爱描摹自然风光,王维也爱描摹自然风光。
在王维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带他去了一趟东都洛阳。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个同样爱写诗的少年祖咏。祖咏与王维年岁相仿,少有文名,二人一见如故。王维为官以后,祖咏曾到他那里住过一宿。王维欢喜不尽,写下了《喜祖三至留宿》。在这首诗里,他称祖咏“门前洛阳客……早岁同袍者”。这个“早岁”大概就是从这次认识开始。
王维刚到九岁时,父亲便因病离世。王维有六七个兄弟姊妹,作为老大,王维虽然与大弟王缙已经知道帮母亲分担家务,可他们毕竟也还是孩子。由此就可以知道这个家过得有多艰难。
王维十五岁的时候,向母亲提出他要去长安谋划未来。母亲不舍地望着他,半天说不出话,因为儿子还太小,出外闯荡翅膀还太嫩……但为了儿子的未来与家族的希望,她含着泪答应了。
两年后,王维还没有混出什么名堂。秋风萧瑟,重阳节到了。孤独无依的王维想念妈妈和兄弟姊妹们,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尽管这首诗感动到了几乎所有的读者,但一些人却把“山东”曲解为“华山以东”。这都哪跟哪呀,历史上有“华山以东”这样的提法吗?王维如果黄泉下有知,恐怕就该笑出来了!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任太乐丞。官印还没有用过几次,其年秋,王维就因事获罪,被贬为济州(今山东济宁)司仓参军。在济州的三年里,他无时不在思念家乡。在《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中,王维感叹“故乡不可见, 云水空如一”。
开元十九年,刚过而立之年的王维就遭遇了丧妻之痛。开元二十二年,王维仍闲居在长安,其内弟崔兴宗从长安赴洛阳,王维以《送崔兴宗》诗赠之。到了秋天,王维亦赶赴洛阳。在洛稍作停留,就又隐于老家嵩山。开元二十三年春,朝廷授予王维一个左拾遗的芝麻官。走前,王维写下了《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该诗说“荆扉但洒扫,乘闲当过歇”。意思是说,他虽然离开了,但山中的“荆扉”仍会打扫得干干净净,公务之余他会经常回来与兄弟叙旧。
天宝六载(747年)二月,吏部侍郎达奚珣夫人寇丹在长安病逝,王维写下《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词二首》。达奚珣是洛阳人,先后任礼部、吏部侍郎和河南尹,在安史之乱中与王维一道被安史叛军俘虏,任伪“燕国”宰相之职,两京收复后被冤杀。寇丹是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人,于七月迁葬于洛阳北邙山达奚先茔之东(赵菲菲《唐达奚珣夫妇墓志考释》),然王维诗说“卜茔占二室”,即占卜的风水茔地在太室山和少室山(即嵩山)一带。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维深度介入到了寇氏的丧葬事务中,与达奚珣一定是要好的朋友。
王维虽然身在长安,却心在家乡。当他得知一位晚辈寇校书买了一处双溪别业时,便马上了解寇校书家乡的具体地址。在《问寇校书双溪》里王维道:“君家少室西,为复少室东?”意思是,你家在少室山西边还是东边?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少室之问”显示出王维炽热的家乡情怀。另外,在王维的朋友圈中,同时出现了寇丹与寇校书,寇姓非大姓,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近亲?试想,如果王维不是登封籍,断不会开口闭口二室、少室。
王维入仕以后,就没过几天舒心日子,总是处于被贬、被排挤之中,安史之乱时更是差点丢了性命。说实在,连王维自己都没有想到,像他这样一个满腹才华的人,仕途会是这样坎坷。人穷则返本,在外面受了伤就会想回家。王维在《早秋山中作》说:“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望着东方故乡的云,王维不知道想过多少次,回故乡东溪,过布衣的生活。但是,人一旦进入到官场就退不回来了。没办法,王维就只能这样耗着。不上不下,抑郁寡欢,再没有了少年时的天真和童趣。
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平定了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十月,唐肃宗还京,入居大明宫,三载二月改元乾元。此时大唐政权才算转危为安,朝廷各部门基本恢复了正常运转。中书舍人、洛阳人贾至在上早朝之后,首先创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之后,王维、杜甫、岑参等几位“嵩山”诗人(岑参青年时期在嵩山读书)写诗附和,表达对盛世景象的怀念和感慨。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是描写大唐盛世的名句。客观说,在这四人的这四首诗中,王维是写得最好的。一个老乡提议,其他老乡响应,互相切磋,互相学习,浓浓的家乡情真令人羡慕!
761年,王维卒于终南山辋川别业。虽然没有能够叶落归根,但与老乡、诗人宋之问做伴,也算葬得其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