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林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赛事经济”已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维度。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区域发展、传承中原文化、塑造现代城市品牌的战略使命。培育以体育、科技、文艺为核心的多元赛事生态,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赛事之城”,既是郑州落实国家战略、激活城市发展动能的关键举措,也是以赛事为纽带赋能产业升级、文旅繁荣的创新路径。
一、“赛事之城”对城市发展的多重价值
城市的发展始终与“聚能”“塑形”紧密相连,赛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活动,具有聚合资源、塑造形象、激活消费的多重功能。从全球视野看,纽约的马拉松、柏林的电子音乐节、拉斯维加斯的科技展会,无不以赛事为支点,撬动了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对于郑州而言,打造“赛事之城”绝非单一的活动举办,而是一场关乎城市能级跃升的系统性工程。
在经济维度,赛事是拉动消费、优化产业结构的“催化剂”。体育赛事的票务收入、周边消费,科技赛事的技术交易、产业合作,文艺赛事的版权运营、文旅衍生,形成了一条从流量到留量的价值链条。以郑州国际马拉松为例,其不仅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传统消费,更催生了运动装备研发、赛事运营服务等新兴业态,为城市经济注入了“赛事活力因子”。
在文化维度,赛事是传播城市精神、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黄河文化、商都文化等厚重底蕴。当科技赛事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文化赛事深挖中原民俗、非遗技艺,体育赛事融入武术、龙舟等传统元素,赛事便成为了文化表达的窗口。
在社会维度,赛事能凝聚市民共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大型赛事的举办需要交通、安保、服务等多部门协同,这对城市治理能力是一次实战检验,更能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同时,科技赛事的科普属性、文艺赛事的美育价值、体育赛事的健康理念,将从多维度提升市民素养,为城市发展积蓄“软力量”——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通过参与赛事可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城市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二、体育、科技、文化赛事的协同发展逻辑
打造“赛事之城”,绝非体育、科技、文艺赛事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构建三者相互渗透、彼此赋能的生态系统。这种协同不是形式上的组合,而是基于产业关联、文化同源、受众重叠的内在耦合。
体育赛事为城市奠定活力基础。郑州拥有深厚的体育传统,武术、足球等项目群众基础广泛。通过举办高水平职业赛事、群众性体育赛事,可形成“以赛促健、以健聚人”的良性循环。例如,将郑州国际马拉松与“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结合,沿途串联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湿地公园等生态与文化节点,既能展示城市生态治理成果,又能吸引全国跑友参与,让体育赛事成为城市活力的“显示器”。
科技赛事为城市注入创新动能。在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背景下,郑州亟须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科技赛事。可围绕智能装备、北斗应用、网络安全等优势产业,举办技术挑战赛、创新成果展,尤其要聚焦青少年群体,打造“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挑战赛”。通过赛事搭建青少年与前沿科技的桥梁,既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又为本土企业挖掘潜在技术力量,推动科技成果从“赛场”走向“市场”。
文化赛事为城市塑造独特文化标识。中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需要文艺赛事的创意转化。可策划“黄河文化艺术节”“中原非遗创新大赛”等活动,让豫剧、剪纸、泥塑等传统文化在赛事中实现跨界融合。比如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举办青少年非遗创意赛事,既传承文化根脉,又激发年轻群体的文化创造力。当文化赛事与科技手段结合,如运用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戏曲赛事,便能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让郑州的文化标识更具时代感与传播力。
三者的协同,本质上是“力与美”“智与艺”的共生。体育的“力”展现城市体魄,科技的“智”彰显城市头脑,文艺的“美”塑造城市灵魂。这种协同将产生“1+1+1>3”的效应:体育赛事的流量可导入科技展会、文艺演出,比如郑州国际马拉松期间同步举办“科技嘉年华”,吸引跑友及其家属参与;科技赛事的创新成果可反哺体育装备、文艺创作,比如智能穿戴设备助力体育赛事数据化运营,AI绘画技术为文艺赛事提供创意工具;文艺赛事的IP可赋能体育营销、科技传播,比如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赛事周边设计,提升赛事的文化辨识度与市场价值。最终,三者形成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的赛事生态网络。
三、培育多元赛事生态的实践路径
培育多元赛事生态,需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机制,避免“重举办、轻运营”“重数量、轻质量”的误区,真正实现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做好规划与服务。一方面,将“赛事之城”建设纳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土地、财税、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比如设立赛事产业发展基金,对具有全国影响力、符合城市战略的赛事给予资金补贴;另一方面,优化赛事审批流程,搭建赛事公共服务平台,为办赛主体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对接等服务,比如建立“赛事资源库”,整合场馆、技术、宣传等资源,降低办赛成本。同时,要强化监管,确保赛事的政治导向正确、文化价值积极,杜绝低俗化、商业化过度的倾向,尤其对青少年赛事,需建立内容审核机制,保障赛事的教育性与公益性。
市场要激活创新与运营能力。鼓励本土企业成立专业赛事运营公司,学习国际先进办赛经验,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IP。比如郑州文旅企业可联合科技公司,开发“黄河主题科技文创赛事”,将商业逻辑与文化传播、科技推广有机结合;智能装备企业可牵头举办“工业机器人应用挑战赛”,既展示企业技术实力,又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此外,要引导企业跨领域合作,比如体育品牌与科技企业联合开发智能运动装备,在体育赛事中试点应用并收集用户反馈;文艺团体与科技公司共创沉浸式演出赛事,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盈利,反哺赛事持续举办。
社会要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赛事的生命力在于群众基础,需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社团、科技爱好者联盟、文艺创作协会等社会组织,让市民从“观众”变为“参与者”甚至“组织者”。尤其要聚焦青少年群体,丰富赛事供给:举办“社区运动会”“青少年科学运动会”“青少年科创嘉年华”“市民才艺大赛”等活动,其中“青少年科学运动会”可设置趣味实验、科技发明展示等环节,降低参与门槛,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支持学校、社区与企业合作,开展赛事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同时,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作用,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体育学院等院校开设赛事管理、文化创意、人工智能等专业方向,为赛事生态培育专业人才。
在具体实施中,可重点打造几个标杆项目,以点带面带动生态提升:一是升级郑州国际马拉松,同步举办“马拉松+科技+文艺”系列活动,打造“体育+文旅+科技”融合的标杆赛事;二是创办“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挑战赛”,依托河南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建设,吸引全国创新团队参赛,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赛事品牌;三是策划“中原文艺创新盛典”,涵盖音乐、舞蹈、戏剧、非遗等领域,打造展示中原文化现代魅力的文艺赛事平台。
四、以赛事赋能产业升级与文旅繁荣
赛事生态的最终价值,在于能否为产业升级、文旅繁荣提供持续动力。这需要构建“赛事引流—消费转化—产业升级—文旅增值”的闭环,让赛事的“流量”真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留量”。
在产业赋能方面,要让赛事成为产业创新的试验场与孵化器。科技赛事要聚焦郑州重点产业,比如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举办赛事,通过赛事征集技术方案、挖掘创新团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挑战赛”可设置“工业智能应用”专项赛道,引导青少年关注本土产业需求,培养符合产业导向的创新能力。体育赛事要助力体育产业“全链条”发展,从赛事运营、装备制造到健身服务,形成产业集群。文艺赛事要激活文创产业创造力,赛事中的优秀作品可开发为动漫、游戏、衍生品,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比如将中原非遗创新赛事中的获奖设计转化为文创产品,在郑州各大文旅景点销售,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在文旅赋能方面,要让赛事成为文旅资源的放大器与连接器。将赛事举办地与郑州的文旅地标深度结合,如在嵩山景区举办武术赛事、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举办戏剧赛事、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周边策划“商都文化主题赛事”,实现“赛事+景点”的双向引流——游客在观赛的同时,可游览周边景点,感受郑州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同时,要打造“赛事文旅线路”,将赛事场馆、选手酒店、特色商圈、文旅景点串联起来,形成“观赛+旅游+消费”的一体化体验。
此外,要注重赛事品牌与城市品牌的同频共振。通过持续举办高水平赛事,让“赛事之城”成为郑州的新名片。比如“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挑战赛”可逐步提升规模与影响力,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技赛事的重要品牌,吸引外地选手、家长、企业前来郑州,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这种品牌价值将产生长期“溢出效应”:吸引更多人才、资本、项目集聚郑州;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比如为举办大型赛事,郑州可进一步完善交通、场馆、通信等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培育多元赛事生态,打造郑州“赛事之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唯有以战略眼光谋划赛事布局,紧扣国家战略与城市定位;以创新思维培育赛事生态,推动体育、科技、文艺深度融合;以市场逻辑实现价值转化,让赛事赋能产业、惠及民生,才能让赛事真正成为郑州赋能产业升级、繁荣文旅经济、提升城市能级的“新引擎”,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国同类城市探索“赛事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郑州方案”。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联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