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商都评论 PDF版阅读

别让育儿假成“纸面福利”

近日,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网友反映育儿假“有假难休”,有的用人单位或是驳回请求,或是设置重重门槛。其中,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一些单位对男职工休育儿假的接受度更低,有的企业甚至将休假按旷工处理,并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之所以设置育儿假,是为了便于年轻父母照顾新生儿或年幼子女,这是在产假、陪产假之外专门设置的假期。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政府探索试行育儿假。2021年8月,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父母育儿假。此后,各地陆续出台地方性法规,明确育儿假的相关规定。

可以看出,育儿假确实是现有假期中的“新生事物”,并且也不是全国统一,各地的假期各有不同。有些省份规定在子女满3周岁之前,夫妻双方可享受每年5~15天的育儿假,而重庆、安徽等地则将子女年龄放宽至6周岁。这些都导致了目前社会对育儿假的认知度不高,接受度更是大打折扣。

育儿假虽然“年轻”,却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谁来照护婴幼儿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有调查显示,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托育事业,不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就是为了通过社会服务分担家庭负担,缓解“带娃难”问题。

但是,婴幼儿的照护始终离不开家庭,父母的角色尤为重要。这是一项非常需要细心,也非常辛苦的工作。此外,婴幼儿时期,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年轻父母们设置育儿假非常有必要。

“带娃难”的另一面,还隐藏着年轻人对职业发展的顾虑。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女性应该承担主要育儿义务,这就使得她们在求职就业时,很可能遭遇歧视。这种现状又反过来制约着女性的生育意愿。当前,各地规定的育儿假都由夫妻共享,这实际上是重申了育儿是夫妻共同的责任。

育儿假是好事,但落实不了就只是“纸面福利”。推动育儿假的落地,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逐步提升人们对这一假期的知晓度和接受度。此外,不妨通过一些典型维权案例的宣传,让育儿假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

另一方面,育儿假落地难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休假成本由谁承担。目前来看,大多数地区规定育儿假期间的工资由用人单位来发放。换句话说,员工的假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却没有减少,仍然要为休假的员工支付报酬,同时还得安排人力完成原本该由休假员工完成的工作。实际上就等于用人单位承担了全部休假成本。

要让员工敢休、能休育儿假,就要探索休假成本共担机制。比如,有专家建议,探索建立以用人单位缴费为主、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多方共担模式。此外,不妨尝试将育儿假与产假、陪产假打通管理,将育儿假也纳入生育津贴覆盖的范围。这就能有效分担休假成本,让育儿假从“纸面”落到“地面”,真正发挥作用。 土土绒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