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志恩
孔子与河南渊源颇深,周游列国基本上都是在河南境内兜兜转转。避风港般可随意出入的卫国、主公“好龙”又好问政的叶邑,在今天河南的一北一南,往西到洛阳据说是去周问礼老子,东边的宋国是孔子老家,多年来往复更多,但到郑州仿佛只有一次。
按《史记·孔子世家》行文,“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是在一番流年不利的“逃窜”之后:去卫,过曹,刚在宋国差点儿被大司马桓魋所害。
郑都东门也称郑门,是一个繁华所在,通往城内的马路笔直平坦,路旁绿树成荫店铺林立,路边还摆有无数摊点。本地的各种特产、外地的可居奇货林林总总都有售卖,令人眼花缭乱。街市上来来往往各色人等,有驾车赶路的,有挑拣购物的,有去边地经商的,尤以少男少女互为追逐、妖冶女子目挑心招最为晃眼,郑人却波澜不惊熟视无睹,真是自由烂漫、风气领先。孔子深知郑国富庶,非同一般,其桓公立国之初就与商人盟誓互助互利,加之地处中原物产丰富、交通便捷,今日一见果然不虚!
东门城阙巍巍,瓮城俨然,闻名遐迩的溱水、洧水汇合后,与黄水河交接于城南高处,是天然城池,依此而建的新郑城逶迤高耸。东门开在城东偏北宽阔处,是郑国军事和国防要塞,曾经宋、陈、蔡、卫联军来攻,“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却没占到任何便宜,反而事后被郑国逐一收拾,这就是拉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开端的“东门之役”。郑国夹于晋、楚、齐几个大国之间,处“四战之地”,“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国虽小,胜仗可没少打。孔子却在东门熙熙攘攘的太平气象里,看到了挥之不去的车马嘈杂、刀光剑影、生灵涂炭。
在宋国遇劫时师徒四散逃命,此刻独立于郑国东门,孔子犹疑迷茫,不免自问:大半生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图的是什么?能听进善政的当权者不多,实行的少之又少,但误解、伤害却如影随形,是我错了,还是上天在考验我?
孔子随后被弟子领走了,师徒相聚,子贡学了原因,是路人甲给他们报的信儿:“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完笑了,自嘲说:“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他知自己非美男猛男翩翩公子,年纪一大把了,失魂落魄,可不像丧家之犬?
此为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57岁。代理过鲁国相国,连齐楚这样大国君臣都忌怕的孔子,被郑人比作“丧家之狗”,还是经弟子完美转述的,他却乐了。偶尔怀疑人生却能很快平复,这才是幽默、坦荡、谦让、仁义的孔子,内心强大的孔子啊。
孔子被怼过太多回!路人乙笑他没有足以立名声的专长:“博学而无所成名。”他只能对弟子嘟囔:“那我该干点什么呢?赶车还是做射手呢?我赶车好了。”曾被老丈数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被辩日的小儿讽刺:“孰为汝多知乎!”七八岁的孩童拦路筑城玩儿让他绕行,他便灰溜溜地调转车头。哪怕被挤兑到南墙根儿,孔子都能消化吸收,用河南话说,叫“扒拉扒拉咽了”,每每思之,我都心疼夫子大半分钟。
孔子在郑没作过多停留,他敬为“古之遗爱”的郑相子产时已去世30年,郑国正陷入一轮新的权力之争。之后在陈国住了3年,于卫、蔡、叶地彷徨3年,终于回到阔别14年的鲁国,放下劝谏与做官执念,设馆授徒并完成他的另一项使命:编修《春秋》,完善六经。他在《诗经》里选入《郑风》二十一篇,为国风中数目最多,其中的《溱洧》《出其东门》脍炙人口,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名篇。
实际上,孔子“恶郑声”,也许他早看透了郑国穷兵黩武、君臣相害的内里,不修王道的经济繁荣不过海市蜃楼,而亲至郑门,更加深了他的判断。这不是孔子一己偏见,被司马迁赞为“博物君子”、儒家第一先知的季札听完《郑》歌后就批评说:“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孔子离郑后不过百年,郑国为韩国所灭。
在郑门如丧家之犬的孔子,怀抱恢复周礼的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周游列国、苦寻门路、四处碰壁、从不回头,正因如此,诸子百家里,也只有孔子成为中华文化中的千古圣人、万世师表,其思想和作为可堪人类力量之象征。
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终年73岁,次年,鲁哀公下令按岁时公祭孔子,后历代祭孔由官府主导,明清时尤为隆重。有的地方祭孔分春秋两次举行,如韩国,一年一祭的话,按其诞辰9月28日作秋祭。
时值九月,想起了孔子,作文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