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贞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征程的背景下,各地纷纷探索新的增长动能——赛事经济。赛事经济通常是指以体育赛事、大型会展或文化节庆等为载体,通过吸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带动当地消费、投资和就业,并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种经济现象。赛事活动的举办会产生直接、间接和诱发效应,还可能带来乘数效应,即每一元直接收入通过反复流转在当地经济中产生数倍于初始值的总效应。
2023年5月贵州省榕江县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简称“村超”)意外走红,截至目前,全平台综合浏览量超900亿次,累计吸引1669万人次游客,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近190亿元。无独有偶,2025年5月江苏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简称“苏超”)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整个赛季创造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当下,2025年郑州市篮球联赛(简称“郑BA”)已于8月22日拉开战幕,郑州市足球联赛(简称“郑超”)也于9月6日正式开赛,从“村超”到“苏超”再到“郑BA”、“郑超”,郑州如何在赛事经济赛道中脱颖而出?
一、郑州赛事经济发展的现状审视
近年来,郑州市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总局“三大球”振兴战略,持续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场馆布局。先后打造了郑州马拉松、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黄河国际自行车公开赛等本土赛事,并引入U.I.M.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WTA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等国际赛事,形成“国际赛事+本土活动”的赛事供给体系。2025年3月,郑州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5年8月《郑州市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发布,为郑州赛事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尽管郑州赛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现象级赛事相比,仍存在群众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可持续性和影响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二、“村超”“苏超”成功的经验启示
1.全民参与。“村超”与“苏超”的成功实践表明,全民参与是赛事活力的根本来源。这些赛事的球员均来自教师、快递员、农民、学生等行业,打破了职业门槛,真正体现了“谁行谁上”的开放精神。“村超”构建人民主体、人民主创、人民主推、人民主接的参与式治理模式;而“苏超”激发民间创意,形成地域梗文化狂欢,增强社会认同。这种治理创新使群众从发展的客体转化为价值共创的主体,实现了集体行动逻辑向集体创造逻辑的跃迁,为赛事注入持久生命力。
2.文化赋能。“村超”与“苏超”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文化赋能模式。“村超”有效激活了榕江县80年足球传统和侗族大歌、苗族蜡染等民族文化双重基因,使赛事成为文化展示的鲜活平台;“苏超”则巧妙利用地域文化元素,设计出“楚汉争霸”(徐州对宿迁)、“太湖控制权之战”(苏州对无锡)等趣味梗,深化了城市间的文化对话。同时,两者均通过“为家乡而战”的荣誉感构建(村超代表村寨,苏超代表城市),形成一地参赛、全民代言的共情效应,增强了参与者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赛事超越体育范畴,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3.产业融合。“村超”与“苏超”通过多层次产业联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文旅消费层面,“村超”带动“超好吃”“超好住”“超好行”“超好游”“超好购”等涉及民宿、餐饮、旅游等方面的“超经济”;“苏超”通过打造“第二现场”观赛派对、推行“票根经济”将球票变为多场景消费折扣凭证,并创新推出如常州“9.9元门票+萝卜干”等特色套餐,成功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有效拉动了地方特产销售与旅游综合收入增长。在产业链延伸方面,“村超”成立“村超”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开发了“村超可乐”等30余个联名IP产品;“苏超”则推出恐龙文创包、盐水鸭贴纸等,实现热销。在跨域协同上,“村超”联动全国685支球队举办全国赛,吸引28支国际球队参赛;而“苏超”十三市推出凭球票享跨城文旅优惠政策,打破行政壁垒。这种多元融合模式显著提升了赛事的综合效益。
4.传播破圈。“村超”与“苏超”的成功离不开民间叙事的驱动。例如,“村超”中94岁侗族奶奶捐款买水、7岁小摄影师跟拍等“人情味”故事引发广泛共鸣;“苏超”则通过“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常州→吊州→巾州”等热梗实现全网播放量破200亿次。更重要的是,两者均实现了官方与民间的双向互动,江苏省政府主动接梗融入民间舆论场,自媒体二次创作反哺官方传播体系,而榕江县培育了1.2万个新媒体账号、2200个直播团队参与赛事推广,构建了强大的传播矩阵。这种上下联动的传播机制,使赛事不断突破圈层,形成现象级影响力。
5.协同治理。“村超”“苏超”成功构建了政府、社会与市场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例如,“村超”由当地足球协会主办,政府不干预赛事本身,而是成立包含16个工作小组在内的“村超”工作专班专注做好场地协调、审批服务和安全保障等幕后支持;“苏超”则是政府定好规则后放手,甘当“最强辅助”,设计普惠赞助方案让大小企业同台等。
三、郑州赛事经济的路径谋划
“村超”与“苏超”的成功实践,为郑州发展赛事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1.坚持人民主体,激发全民参与内生动力。人民是赛事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根本。郑州发展赛事经济必须回归群众本质,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贯穿始终。可以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报道、体育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营造全民热爱赛事的氛围;提供全民参与渠道,比如,广泛征求网民意见建议,设置类似开封市“飞身上马”、NPC扮演等观众沉浸式体验环节,提供全民表演的机会与舞台以激发全民创意……始终相信高手在民间。
2.立足本土文化,打造特色赛事品牌。赛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商都文化、黄河文化、少林功夫等丰富的文化IP,应深度挖掘并活化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避免赛事同质化。比如,将嵩山少林武术元素创造性融入新兴体育项目,打造“武侠剧情式”晋级赛,并有机嵌入豫剧、烩面、黄河泥塑等非遗展演和民俗体验活动,使赛事成为可感知、可体验的郑州文化移动展厅,以文化认同凝聚参与情感,提升赛事的品牌附加值。
3.推动融合创新,拓展赛事产业价值边界。文体旅商深度融合是发展赛事经济的重要路径。郑州市应充分发挥文化、体育、旅游、商业等产业的协同效应,打造一站式赛事体验,提高赛事的综合价值和影响力。一方面,强化“为一场赛事赴一座城”效应,设计“观赛+旅游+消费”联动套餐,如凭赛事门票享受景区、酒店、餐饮折扣。另一方面,必须抢抓数字时代机遇,应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新赛事传播方式,克服“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信息不对称困境,这里既需要官方适当的引流和推流,更要激发“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民众创造力。也可以充分利用郑州短剧之都的产业优势,围绕赛事中的人物故事、城市荣耀等题材,策划系列化、精品化的体育短剧,举办“短剧+赛事”的跨界活动,扩大赛事影响力。
4.构建协同治理格局,形成发展合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是赛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政府的核心职责是做好规划、引导、服务、协调、保障以及监督等“元治理”,始终应到位不缺位,补位不越位;同时也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敢于担当的勇气,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在此框架下,社会主体充分发挥自主创造力,市场主体则通过商业化运营提升赛事效益。这种“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模式,既确保了治理的规范性与可持续性,又激发了社会活力,实现了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本文系党校2025年兴文化工程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