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郑州都市圈:由“协同发展”向“深度协同”迈进

韩枫桦

编者按:近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企业便利迁移改革攻坚工作方案》《物流降本增效攻坚工作方案》《对外开放能级提升攻坚方案》《郑州都市圈深度协同发展攻坚方案》等10个方案,其中《郑州都市圈深度协同发展攻坚方案》的出台,为郑州国家级都市圈建设深度融合、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郑州都市圈正处于由“协同发展”迈向“深度协同”的关键转型期。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产业分工协作的不断深化,以及要素流动壁垒的逐步破除,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如何打破行政分割、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制度协同效率,是目前郑州都市圈建设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报今天刊发韩枫桦同志《郑州都市圈:由“协同发展”向“深度协同” 迈进》文章,希望给读者以启发。

郑州都市圈涵盖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新乡市的市辖区、新乡县、获嘉县和原阳县,焦作市的市辖区、修武县、温县和武陟县,洛阳市的偃师区,平顶山市的郏县,以及漯河市的临颍县,总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常住人口数量约为2858万人。当前,郑州都市圈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但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碎片化、同质化竞争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其中,首要挑战在于行政分割导致的市场割裂,各城市仍以行政区划为边界进行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面临隐性障碍。例如,社保转移接续不畅、公积金互认受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直接影响人口的自由迁徙与产业合理布局。加之,各地招商引资政策竞相加码,造成财政紧张和资源浪费,难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这种“行政区经济”惯性,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被削弱,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制约了郑州都市圈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当前,在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畅通国际国内大循环的大背景下,郑州都市圈建设必须从发展理念、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入手,全力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提质增效,持续增强都市圈内产业聚合力、发展的凝聚力。这就要求郑州都市圈由“协同发展”向“深度协同”迈进,打造高效联通、要素自由流动、规则统一开放的区域统一大市场。 近年来,郑州都市圈在体制机制探索上已有初步尝试,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实施生态环境联合防治等。但这些举措多停留在协调层面,缺乏刚性约束和长效保障。要实现真正的深度协同,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推动由“各自为政”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转型,设立统筹力强的跨区域协调机构,统一负责空间规划、重大项目布局、要素配置等工作;加快构建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信用体系和监管机制,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资质资格互认互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深度协同的物理基础。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拥有“米”字形高铁网、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多重优势。建议郑州以此为核心,都市圈应进一步加密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网络,推动“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成型。目前,郑开城际、郑机城际已开通运营,但班次密度、换乘便捷度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应借鉴东京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的经验,推进公交化运营,实现“随到随走”。同时,加强高速公路、快速路网衔接,打通断头路,优化物流通道,构建多层次、高效率的综合交通体系,为人员往来、货物流通提供坚实支撑。

产业协同是打造统一大市场的核心动力。郑州都市圈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郑州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开封的文化旅游、生物医药,新乡的电池与生物工程,焦作的高端装备,许昌的电力装备与发制品等各具特色。但总体上看,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不足,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充分释放。建议郑州立足比较优势,绘制全产业链图谱,引导各地聚焦细分领域,形成“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协作。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跨区域产业联盟,推动技术共研、平台共享、标准共建。特别要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将配套环节向周边城市梯度转移,实现“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空间布局优化。

科技创新协同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单个城市难以独立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郑州都市圈应整合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大型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和技术转化平台,尽快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区提质,探索建立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体系。建议在郑州设立都市圈科技创新基金,支持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制度化合作,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增强区域创新策源能力。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深度协同的重要体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限于经济增长,更体现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的公平可及。目前,郑州都市圈内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高度集中于郑州市区,周边城市居民跨城享受服务仍面临诸多不便。建议郑州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和制度衔接,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推进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跨区域流动与职称互认。鼓励名校、名院通过设立分校、分院等形式输出管理与品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打造都市圈“一小时文化生活圈”,增强居民归属感与认同感。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是可持续发展的底线要求。黄河贯穿都市圈多个城市,生态保护责任重大。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立跨流域、跨区域的环境治理协作机制。统一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水环境协同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廊道网络,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建筑与低碳交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等方式,平衡保护者与受益者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数字化转型为深度协同提供了全新可能。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重塑区域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议郑州加快建设都市圈“城市大脑”协同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与业务协同办理。推动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务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共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通过数字赋能,使资源配置更加精准高效,政府服务更加智能便捷,社会治理更加精细敏捷。

法治保障是构建统一大市场的基石。任何协同机制若缺乏法律支撑,都难以持久稳定运行。建议适时启动《郑州都市圈协同发展条例》立法程序,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协调机制运作规则和争议解决方式,为深度协同提供法治依据。同时,加强司法协作,推动建立跨区域案件审理机制,统一裁判尺度,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投资兴业。

放眼全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先进地区相比,郑州都市圈起步较晚,面临困难较多,更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攻坚克难。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我们发挥好后发优势,坚定方向、紧盯目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符合发展实际、具有中部地区特色的都市圈深度协同之路。这条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将为河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都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宝贵的郑州样本。 (作者单位:郑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