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新闻 PDF版阅读

郑州文博双节接待观众近134万人次
月满商都 文博热燃动绿城

“8天假期我一直在郑州,‘中秋博物馆云游夜’、考古工地开放日、四大方鼎齐聚、大河村村民回村……各种活动根本逛不完,体验感不要太丰富!”10月8日长假最后一天,市民丁先生回顾假期生活时如数家珍。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郑州文博以“郑是金秋·月满商都”为主题,精心策划推出10类近200项精彩活动,全市文博单位、考古遗址开放场所接待参观共计133.96万人次,文博市场总收入2094.46万元,同比增长8.1%。多样化文博活动不仅丰富了公众的假日生活,更以创新实践探索了文物活化的新路径,彰显了郑州“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独特魅力。

多元场景融合 打造立体体验矩阵

提到文博,可不只有博物馆里的展览。双节期间,郑州文博活动突破了传统展览的静态模式,在考古工地现场,商都书院街、双槐树、青台三处重要考古遗址同步向公众开放,变身为生动的“历史课堂”;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在中秋之夜化身为“月光剧场”,举办“中秋月夜晚自习”活动,将诗歌朗诵、专家讲座与光影艺术完美融合,实现了3600年商代遗址与当代公众的浪漫对话。

在博物馆空间,郑州博物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等20余家文博单位推出19个主题展览、40项社教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实现了杜岭一号、二号方鼎等四大青铜重器的历史性聚首,开启展厅“人从众”模式。

更具创新性的是“移动博物馆”走进北龙湖金融岛、二七万象城和杉杉奥特莱斯三大商圈,让游客在购物休闲中邂逅商代文明,开创了“商圈里的考古课”这一文化惠民新模式。“这两年郑州的文化活动明显更丰富多彩、更有意思了。”大学教师韩女士颇有感触。

创新表达方式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苏轼”“杜甫”等历史人物穿越而来,与观众吟诗作对,在古今对话中传递文化韵味……郑州博物馆的“月满山河·共团圆”中秋云游夜活动让不少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中秋夜;而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在城隍庙举办的拜月活动,按照“迎月、奠月、拜月、宴月”的传统仪轨,让市民亲身体验中秋文化的深厚底蕴。今年双节假期,系列文博活动大胆创新,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参与,让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市文物局在中秋之夜推出的“郑是金秋·月满商都”文博中秋直播,将直播间设在登封嵩岳寺,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下,通过现代传播技术,与广大网友共话中秋。直播中,古乐队演奏、嫦娥舞蹈表演与专家深度解读相得益彰,从嵩岳寺塔的千年历史,到大河村遗址的星象纹彩陶,从郑韩故城的诗意浪漫,到康百万庄园的“留余”家训,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各场馆还推出了丰富的手作体验活动,如考古博物馆的烧箔画、纸藤灯笼、手绘月球灯,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史前乐器演奏,南水北调博物馆的唐青花服饰展演等,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让参与者在动手制作过程中感受文明的脉动。

文化惠民

提升公众参与获得感

假期开始前,郑州市文物局针对双节期间市民文化需求激增的特点,在市区6家重点国有博物馆实行延时开放服务,确保市民有充足时间参与活动。

各场馆还推出了特色服务,如“考古人讲考古”讲座结束后赠送“假日咖啡券”,让知识分享更具温度;考古工地设置的文博露营区,让家庭游客在文化体验之余得以休息;“移动博物馆”的打卡盖章活动,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带走独一无二的文化纪念品。

“这些以观众为中心的现代化文博服务理念,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文化参与感和获得感,让文物惠民真正落到实处。”从事旅游行业的刘先生表示,郑州历史主题类研学团队近年也越来越多。

深化文化认同

培育城市文明新风尚

在郑州博物馆的留言板上,稚嫩的笔迹与工整的楷书交织成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在城隍庙的拜月现场,军属与留守儿童共同祈愿家国安康;在各大考古工地,孩子们通过亲手触摸陶片、体验文物拓印,在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回村”的荣誉村民在遗址探秘中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这些活动不仅让市民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参与回村活动的市民表示,这些文化假日的新风尚,正悄然改变着郑州人的生活方式。

从商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到考古工地的开放共享,再到博物馆的创新发展,郑州正在探索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注入了深厚底蕴。郑州,这座有着3600年历史的古都,正以“古”与“今”交相辉映的独特气质,向世界讲述着郑州故事、传播着中华文明。

月满商都,文脉流长。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郑州市文物系统以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化盛宴,让文明融入当代生活,在体验中延续,在创造中新生,生动诠释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深层内涵。从考古工地的星月诗声,到博物馆内的匠心流转,再到商圈中的人流如织,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的征程中,文化正成为郑州最厚重的底色、最持久的力量。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图

2025-10-09,12074|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