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郑州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时,一名学生攥着角色设计稿说:“我能画好看的人物,却不懂企业要的‘剧情逻辑人设’‘落地剧本分镜’。” 这句话,正是我们启动“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初心——让动漫教育从“会画”走向“会用”,让创意扎根产业土壤,这也与教育部《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中推动职业教育“扎根区域、融入产业”的要求不谋而合。
课题里最暖的记忆,藏在与郑州本地企业共建的“动漫创作工坊”中。我们不堆设备,只围着创作全流程搭平台。企业导师带真实需求来,和师生熬到深夜改非遗动画剧本,从民间传说挖到产业传播点;指导角色设计时,连服饰文化细节、表情与剧情的适配度都逐笔抠。在组织学生设计非遗“巩义小相狮舞”角色时,初版好看却缺少记忆点,企业建议融入祥云纹、古商城纹样,经过多次修改后,活灵活现的小狮子系列文创设计,在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眼里的光,让我懂了产学研用不是机制,是创意“从纸到产业”的桥。
教师的蜕变也藏在这些细节里。起初有人怕和企业合作打乱课堂,可当他们跟着企业用AIGC优化分镜,把“智能角色建模”融入《动画运动规律》,课堂瞬间“活”了。一位老教师说:“以前教角色只讲美学,现在会想企业衍生品开发,这种‘产业思维教书’很踏实。”我们建立“校企导师共研”机制,企业设计师和校内教师组队指导毕业设计,从剧本到角色全对标产业,曾经的“校企隔阂”变成了“一起育创”的默契。
更欣慰的是“监督—评价—反馈”质量闭环让教育更精准。企业说“学生剧本缺市场思维”,我们就加“产业剧本分析课”,让学生拆商业动画逻辑;把毕业设计和企业项目绑在一起,要求附上“人设应用方案”。去年毕业的一位同学凭工坊里打磨的“乡村振兴动画剧本+角色设计”入职本地动漫公司,他回校说:“现在做设计会先想‘能为项目带来什么’,这是产学研用教我的‘落地思维’。”
如今看着工坊里的鲜活剧本、生动角色,看着学生带着 “课赛证岗”的底气走进企业,我更坚信,守住“为产业育人才、为创意搭舞台”的初心,高职动漫教育定能在产学研用的滋养下,长出更多“懂艺术、接地气”的新力量。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杜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