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涛 通讯员 秦臻 李玉玲)屋内窗明几净,摆设典雅,屋外鸟语花香,林茂水碧。如今走进新密市伏羲山神仙洞村王大群的农家民宿,瞬间被漂亮的装修和优美的环境所吸引。人们很难想象,这些漂亮的民宿3年前还是废旧老屋。
独特的地形地貌、深厚的伏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伏羲山神仙洞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此前,村里都是老房子,基本上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当地村民世代居住的传统民居。其中一种是石砌民居,墙体多用当地开采的红石、青石干砌或泥浆砌筑,厚重坚固,屋顶多为木结构檩条,上覆传统小青瓦,极具地域特色;另有砖木结构民居,房屋采用青砖或土坯砖砌筑墙体,配合木质梁架结构;少数窑洞位于山体边坡的村落中有靠崖式窑洞,利用黄土层挖掘而成,冬暖夏凉,但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这些房屋大部分残破不堪,因主人外出务工成为废弃的宅院,曾是发展旅游的瓶颈。
2021年以来,该村抓住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契机,开始对景区及周边村落的大量传统老房进行改造,建成了一处处特色鲜明的民宿,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沿着神仙洞村蜿蜒曲折的公路南行,只见一幢幢错落有致、设计新颖,或灰瓦白墙,或斜角石面的民宿倚地势而建。当前,伏羲山区域房屋改造成民宿,平衡了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以较小投入带来了最优效果。
对这些房屋的改造,主要是针对其具体特色精准实施。
“修旧如旧”式,适用对象为建筑结构相对完好、地域特色极其鲜明、具有较高历史或文化价值的老房。改造重点是对基础、墙体、屋架进行隐蔽性加固,确保安全,但保留外观原貌。另一种是“结构重组”改造,针对结构破损严重或内部空间已极其不适于现代生活功能的老房,只保留最具特色的部分,其余部分拆除重建,打破原有狭小隔间,打造开阔的公共区域(如客厅、餐厅),大幅增加玻璃开窗引入山景光线,并增加露台、院落等休闲空间,更加注重设计感和现代舒适度。还有一种是“集群活化”式整体开发,主要是统一进行道路硬化、景观绿化、夜景亮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改造,提升整体环境品质,最大限度盘活闲置资产,形成规模效应。最后一种是“主题赋能”式文化植入改造,充分挖掘伏羲文化、农耕文化、石头文化等本地元素,将文化符号、故事传说融入民宿的设计、命名、装饰和体验活动中,使民宿不再是简单的住宿空间,而是深度文化体验的载体。据了解,伏羲山管委会辖区有12个村,村村都有民宿,总数近500家,全部是老房子翻修建成的。
近几年,伏羲山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也得益于新密市纪委监委持续发力,监督激活“沉睡”资产,强力督促相关部门对全市304个行政村集体闲置资产进行摸底调查,着力规范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紧盯伏羲山管委会老旧房屋废弃问题,积极唤醒农户闲置老宅,大力盘活村里资产。伏羲山管委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改造,不仅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增加了资产性收入,提升了村落面貌,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乡村文脉和乡愁记忆,为游客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山居体验,形成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今,近500家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伏羲山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