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枫桦
【编者按】 文旅融合,不仅是资源的叠加,更是文化与旅游在深层次上的共生共荣。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上步履铿锵、亮点频现。从厚重的历史文脉到现代城市活力,从遗址保护活化到沉浸式体验创新,郑州正以独特的“文化底气”和“发展锐气”,激活文旅产业的内生动力。那么,这股持续涌动的发展“生命力”究竟从何而来?答案,藏在城市的基因里,也跃动于时代的脉搏中。本报刊发韩枫桦同志《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命力”从何而来?》一文,希望给读者以启发。
一座承载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焕发出夺目光彩。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命力”是历史积淀、创新思维、产业协同和人文关怀共同孕育的结果。
一、历史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是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生命力”的根基
郑州文旅“生命力”首先源自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作为“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拥有3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裴李岗文化到二里头遗址,从商代都城到春秋郑国,历史的层累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但郑州的智慧在于,它没有让这些文化遗产沉睡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创意表达,让古老文明“活”了起来。
走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游客可以亲眼看见青铜器铸造的全过程;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15个剧场用沉浸式戏剧的方式讲述着河南故事,让观众成为历史的一部分;黄河文化公园里,数字投影技术将《千里江山图》投射在实景山水之间,创造出虚实相生的美学体验。这种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让郑州的文化资源不再是静态的展示,而成为可参与、可体验、可感知的活态存在。
二、城市空间的诗意重构,是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生命力”的源泉
郑州文旅“生命力”的第二个源泉,在于其对城市空间的创造性重构。传统与现代、商业与文化、生活与旅游的边界在这里被不断打破和重塑。德化街的改造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条百年老街既保留了民国建筑的风貌,又引入了时尚业态和文创空间,成为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到的城市客厅。
更值得称道的是郑州对工业遗产的文旅化改造。二砂文创园的前身是亚洲最大的砂轮厂,如今却变身为艺术展览、创意办公、休闲娱乐的复合空间。高大的厂房变成了美术馆,老旧的机器变成了装置艺术,工业记忆以审美的方式重新进入公众视野。类似的案例还有良库工舍、瑞光创意工厂等,这些项目不仅盘活了城市存量空间,更创造了独特的文旅体验。
郑州还善于将日常生活空间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地铁5号线站点文化墙气势磅礴,文化底蕴深厚。如五一公园站点的文化墙——“大河湾湾”,从站台装饰到站厅设计都融入了黄河元素;社区公园里增设了非遗展示区,市民遛弯时就能接触到传统文化;就连城市绿化也考虑到了文旅功能,月季公园、樱花园等特色景观成为季节性的旅游热点。这种“城市即景区”的理念,让文旅融合真正渗透到了城市的毛细血管中。
三、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是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生命力”的动能
郑州文旅发展的强劲“生命力”,还得益于其构建的产业协同生态。政府不再是单一的主导者,而是转变为平台搭建者和服务提供者,让市场主体成为创新的主角。这种新型政企关系释放了巨大的发展动能。
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例,这个占地622亩,总投资60亿元的项目由政府提供土地和政策支持,建业集团负责投资运营,专业团队进行内容创作,当地村民参与配套服务,形成了多方共赢的格局。项目自运营以来,不仅成为国内外网红现象级文旅IP,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
郑州还特别注重文旅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文旅+农业”催生了新郑大枣节、中牟西瓜节等农事体验活动;“文旅+体育”培育了郑州国际马拉松、少林武术节等赛事品牌;“文旅+科技”孕育了幻境空间、数字光影秀等新型体验项目。这种产业间的化学反应,不断拓展着文旅融合的边界和可能性。
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郑州也下足了功夫。通过鼓励社会资本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文旅企业的投资力度,政府也通过财政出资设立文旅领域政府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基金、举办文创设计大赛、建设众创空间等措施,一大批中小微文旅企业得以成长壮大。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机制灵活、创意十足,为郑州文旅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人文关怀的温度传递,是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生命力”的传承
郑州文旅“生命力”最动人的部分,莫过于其对人文关怀的重视。这里的文旅发展始终以人的体验为核心,注重情感连接和价值传递,避免了商业化过度导致的同质化陷阱。
在游客服务方面,郑州发布《郑州市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支持文旅融合发展实施细则(试行)》后,加快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功能、咨询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完善了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标识体系建设,各主要景点的旅游志愿者遍布主要景区和交通枢纽,为游客提供咨询、导览等贴心服务。夏季的“爱心驿站”为户外工作者提供免费饮水休息处,冬季的“温暖车站”让旅客在寒风中感受到城市温度。这些细节或许不会出现在旅游宣传册上,却构成了游客对一座城市最鲜活的记忆。
此外,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是郑州文旅的特色。在非遗传承上,不仅注重技艺的保存,更关注传承人的生活状况。通过设立非遗工坊、开发文创产品、组织展演活动等方式,让非遗传承人获得体面收入,从而愿意继续从事这项工作。这种“造血式”保护比单纯的资金补贴更有可持续性。
当然,郑州还特别重视文旅发展的包容性。景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门票优惠,并提供专属服务设施;城中村改造保留了平价小吃摊,让低收入群体也能享受城市发展成果;文旅项目选址兼顾城乡均衡,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这种普惠理念让文旅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所有市民。
五、未来发展的挑战与突破,是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生命力”的机遇
尽管近几年来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成绩斐然,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商业化与文化性、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如何应对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根据近几年来,笔者对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与研判,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向寻求突破:一是深化科技赋能,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造更丰富的体验场景;二是强化国际表达,用世界语言讲述郑州故事,提升国际影响力;三是完善交通网络,通过“米”字形高铁枢纽的优势,将郑州打造为区域性文旅集散中心;四是培育夜间经济,开发更多适合夜间消费的文旅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黄河奔流不息,文明薪火相传。郑州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来自于对自身文化基因的自信与创新,来自于对城市发展规律的尊重与把握,来自于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回应与满足。这种“生命力”不是短暂的爆发,而是可持续的生长,它将继续推动这座城市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站在“天地之中”眺望未来,郑州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千年商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这座城市的实践告诉我们,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旅游”,而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复兴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郑州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路径。
(作者单位:郑州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