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倩 王译博 文/图
郑州,位居天地之中,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十四五”期间,这座被“交通基因”深刻烙印的城市,再次以铿锵步伐,在新时代的坐标轴上,编织出波澜壮阔的交通“新经纬”,奏响了一曲从“中国铁路心脏”向“国际交通枢纽”跃动的华彩乐章。
“米”字枢纽联通天下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郑州东站站房楼时,站内已是人潮涌动。一列列银白色的“复兴号”动车组如离弦之箭,载着南来北往的旅客,驶向全国各地。与此同时,数十公里外的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巨大的龙门吊正将一个个印有“中欧班列”标识的集装箱稳稳吊装上列车,它们即将启程,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奔赴万里之外的欧洲……这繁忙的一幕,是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每日都在上演的常态。依托“米”字形高铁网的全面建成和“四路协同”的开放格局,郑州正以其不可替代的交通枢纽优势,从内陆腹地阔步走向开放前沿。
“早上在郑州喝胡辣汤,中午到西安吃泡馍,下午去武汉登黄鹤楼,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这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的高速流动。”经常出差的赵先生对郑州铁路网发展有着清晰的见解。他说,郑州“米”字形高铁网这个优势如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动能。
“十四五”期间,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铁路运营里程达681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63公里,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今年10月8日,郑州铁路发送旅客104.8万人,较2024年同期高峰日增长16.9%,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强大的虹吸效应,让郑州成为产业转移和布局的战略要地。
如果说“米”字形高铁网是郑州对内的“强枢纽”,那么日夜穿梭的中欧班列(郑州)则是其对外“强开放”的生动注脚。
在郑州国际陆港,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张伟结束了与波兰客户的视频会议。“还记得2013年开行首班时,我们心里都没底。现在,班列就像‘公交车’,每周去程和回程班列常态化开行。”张伟指着墙上的线路图介绍,中欧班列(郑州)已形成覆盖欧洲、中亚、东盟和亚太等“多站点、多线路”网络。他说,宇通的客车配件到德国汉堡只要18天,相比海运时效提高50%。郑州航空港区建成内陆首个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河南生产的小家电等产品通过卡车直达哈萨克斯坦等国,不再费时中转。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