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娟 整理
阅读对孩子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关乎知识的获取,更关乎孩子的全面发展。除了学校里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和课程外,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开始注重亲子阅读。那么,要如何做好家庭亲子阅读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来自一线教师的建议吧。
用“共读时光”搭建 孩子成长的“精神桥梁”
金水区优胜路小学丰收校区语文教研组长 王欢
亲子阅读的真谛,从来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在共读的呼吸间,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
选书,要读懂孩子的“兴趣密码”。家长需放下“功利心”,从孩子的视角选书:低龄儿童可优先选色彩鲜明的绘本,以画面激发兴趣;学龄期孩子则可结合其爱好选书,更易点燃热情。不妨让孩子参与选书,比如带他去书店“自主挑书”,让书籍成为“自己选的礼物”。
互动,需从“单向输入”转为“双向对话”。家长切不可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而应与孩子一同热烈讨论书中的精彩内容。可以巧妙地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会采取怎样的办法呢?”让孩子从“被动听”变“主动想”,锻炼表达,深化共鸣。
环境,要打造“无压力”的阅读氛围。不必追求奢华的“阅读角”,一个铺着软垫的飘窗、一盏暖光小台灯,甚至睡前10分钟的“床头共读”,都能成为温馨的阅读场景。可在家中随处摆放书籍——沙发旁的绘本筐、餐桌边的科普杂志,让阅读像“随手拿零食”一样自然。
坚持,让阅读成为家庭“日常仪式”。固定每日“共读时间”,如早餐后读科普书,睡前读故事书,形成“生物钟”。不设阅读目标,尊重孩子的节奏。当阅读从“任务”变成“期待”,孩子会明白:书是带来快乐与陪伴的“好朋友”。
从此刻开始,拿起书本,让“共读时光”成为连接两代人的精神纽带,让成长的路上既有故事的芬芳,也有亲情的暖阳。
以书香为伴 育美好心灵
惠济区香山小学 刘璇
亲子阅读已成为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场温暖的心灵对话与高质量的亲子陪伴。那么,如何让亲子阅读发挥最大效能,使其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呢?
首要之举,在于营造沉浸式的阅读氛围。在家中开辟一个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阅读角”,哪怕只是一方铺着软垫的角落、一个触手可及的小书架。关键在于,家长需暂时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这专属于彼此的“阅读时光”,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陪伴的温暖。
其次,精心选书是成功的关键。书籍是亲子阅读的桥梁,选择应遵循孩子的年龄与兴趣。对于低幼孩子,色彩鲜艳、构图简洁、文字富有节奏感的纸板书及洞洞书是首选;学龄前儿童则可引入情节简单、充满想象的绘本。随着孩子成长,题材应逐步拓宽至科普、文学等领域,并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权,激发内在阅读动力。
再者,掌握生动的共读技巧至关重要。亲子阅读绝非简单的“念字”。家长应化身“故事大王”,让故事人物鲜活起来。更要善于“提问”与“互动”,如,“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看,他的表情怎么了?”引导孩子观察、思考与表达。将故事与生活联系起来,“书里的小朋友学会了分享,你是不是也这样做过?”能让孩子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
最后,贵在坚持,让阅读超越书本。亲子阅读的成效在于日复一日的浸润。不必苛求每次时间长短,但应力求每日固定时段,使之如吃饭睡觉般自然。同时,阅读可以延伸至书本之外:一场家庭角色扮演、一幅根据故事创作的涂鸦、一次与书中内容相关的户外探索,都能让阅读的种子在生活实践中生根发芽。
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奔赴的一场温暖旅程。它播种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爱、陪伴与共同成长的珍贵记忆。让我们拿起书本,用书香为孩子的童年打上明亮的底色,陪伴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播撒阅读的种子
二七区大学路小学 马红莉
亲子阅读一般始于孩子孩童时期,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打造温馨“读书角”
在客厅、卧室或者阳台找个角落,给孩子打造一个安静看书的地方。这个角落里要有不少书,不一定全是孩子的。可以和孩子一起给这个角落起个可爱的名字,固定的空间会让孩子心理上觉得:“这里是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享受读书时光的。”
化身“故事大王”
家长在和孩子共读的时候,要敢于释放自己,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专属故事大王”。比如,为不同故事角色配上不同声音:大熊的粗生粗气、小鸡的叽叽喳喳……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控制语速和语调的高低,比如,紧张时语速加快,透出慌张害怕的心情;舒缓时语速放慢,体现出主人公的悠闲、惬意。巧用停顿,在给孩子讲的时候,遇到关键处,突然停下,问一句:“然后,你猜怎么着?”激起孩子想知后续的迫切感和读书欲。
找共同话题
家长可以与孩子就书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讨论。讨论时尽量避免“这个故事讲了什么”此类过于正式的语言。在开始读一本书之前一起看封面,各自说出自己的猜想,家长可故作幼稚,猜得稍微偏离故事内容一些,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在共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哎呀,这个森林太神奇了,我都想住进去。”“你看那个小精灵多可爱呀!眼睛还会发光……”读完一本书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你最喜欢谁?我喜欢……因为……”使用这样的句式,不仅会让孩子觉得你和他是朋友,可以与他交流,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把选书权交给孩子
把选书的权力在一定范围内交给孩子。首先家长要筛选掉无营养的垃圾书,避免它们出现在孩子视线范围内。剩下的就由孩子去选择。孩子的认知和成人不同,如果有一本书他已经和你读了十几遍,也不要厌烦,家长可以分析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潜移默化地给他的书柜中多增加一些这方面的书籍。
称赞有方法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缺乏称赞,但称赞也要有方法,不能一味地夸“真聪明”。要结合不同的环境进行具体、描述性的表扬:比如“哇,你怎么猜到的,猜得太准了!”“你读的声音好像小猫啊!”“我仿佛通过你的读闻到了花香。”……具体的语言能让孩子清晰地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从而强化这些积极行为,建立稳固的阅读自信。
亲子阅读首先是亲子陪伴,然后才是阅读。首要目标是点燃孩子的阅读兴趣、感受阅读的快乐。过程中不用刻意追求完美,只要这段时光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心中就会种下阅读的种子。
三个妙招助力亲子阅读
郑州高新区长椿路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孙世峰
书香漫染处,亲子共读时。于家庭这一方温暖的天地中,如何让阅读的种子在孩子心田生根发芽?三个来自经验的小妙招,或能为您点亮一盏灯,引领孩子步入馥郁的书香世界。
跟着兴趣选书籍
在学校里阅读,孩子们一般有规定的阅读书目。而亲子阅读,其目的和最大的意义在于建立阅读兴趣。英国作家毛姆说过,读书就是一种最完美,最持久的,是理性的享受和愉悦,这里就将阅读作为了一种精神享受,而亲子阅读助力的就是阅读最本质的状态——精神享受。在亲子阅读中,选书是每个注重阅读的父母都会去做的,除了学校推荐的阅读书目外,孩子的阅读可以从阅读兴趣入手。比如,周末陪孩子进书店、逛图书馆,依据学生兴趣为孩子选取相关书目,比如,孩子喜欢成长类作品,父母就选择关于名家写成长的作品。有时,父母期待的阅读和孩子愿意的阅读不能达成一致,比如孩子喜欢《查理九世》系列书籍,父母想让孩子走入经典阅读。此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喜好备好书,再准备一些相同主题的“经典书目”。比如,孩子喜欢探秘悬疑类的,父母可以选择经典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在阅读中探讨共同话题,相互输出喜欢的理由,久而久之,就能进入经典阅读了。
分享促进有效读
在教学中,教师推进整本书阅读时,检测学生当日阅读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分享。其实,亲子阅读中分享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方法。在来自许多家长的反馈中,会提及“只看文字,一天能读一厚本”的假读现象,而亲子分享也是解决“假读现象”的好办法。依据孩子年龄的不同,亲子阅读可以设置三类层级分享问题:一二年级的问题可以是,“你读完(儿歌、童谣、故事)后,知道了什么(几个人、他们的关系)?”分享时孩子可以简单说词语,一两句话即可;三四年级的问题可围绕,“你读的书讲了什么故事?讲给我听听吧!”分享要关注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不是说清了;五六年级可以设置,“读完这个故事,简单地说说你读到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印象深刻?分享一下吧!”高年级的问题重在说明理由。这些分享,对于阅读故事类的作品都比较适用,是当日阅读中可以反复去聊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以一种权威性的提问去要求孩子分享,要在一种宽松氛围中进行。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可以先分享,引发兴趣后孩子再分享。
电子媒介引经典
现在的孩子,处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每天接触电子产品,让本就不容乐观的儿童阅读状态受到一定的阻碍。但是,如果恰当使用电子媒介,也可能帮助孩子建立阅读兴趣。在父母陪伴下,可以引入电子App 帮助孩子预先听读经典作品,给孩子听觉记忆,再读纸质文字就相对轻松得多。北京师范大学资深阅读研究者指出:“适龄的电子读物通过声音、画面和互动,能有效降低理解门槛,加深孩子对故事的记忆与情感共鸣,这种沉浸式体验是培养终身阅读者的重要起点。” 如果亲子阅读状态理想的话,电子阅读可以成为高质量亲子阅读的一种形式,孩子们也会在听读、画面等互动中形成更稳定的阅读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