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黄河文化月 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 PDF版阅读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外国语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董强:
郑州诞生的诗作蕴含着浓烈情感

“诗词拥有一种永恒的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的局限性,让人久读不厌,每次还能带来新的感受和思考。”10月29日,来郑参加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的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外国语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董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董强认为,唐诗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不仅属于过去,更在今天持续激发着全球范围内的文学共鸣与思想对话。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董强以《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大诗人》为题,带领大家走过一条跨越语言、文化与时代的“唐诗之路”,为我们更好传承弘扬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一扇充满智慧与灵感的窗口。

在董强看来,唐诗具有一种世界性,无论是唐诗里传达出来的意境,还是世界观,都是在探索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国文学的巅峰,唐诗值得用一种新的方式介绍到世界各地,且古诗词篇幅短小,易于传播,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孩子们学习古诗词,董强建议:“首先当然要背诵,千万不要小看背诵,中国古诗词的音律非常美,背诵起来朗朗上口,这种音与诗的节律感,把类似于基因一样的音乐感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中。其次,就是增强画面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诗转化成一个意象、想象成一个场景。这种对画面的敏感以及从意境中感受到的情感,可以持久保持、滋养一生。”

董强说,郑州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积淀下宏伟深厚的历史文化,读杜甫、李商隐这些郑州诗人的诗,你从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变迁、浓烈的情感,那种由诗作引发的怀旧之情萦于心中,给人一种非常奇妙、美妙的感受。

那么,何以如此呢?

在董强看来,在读诗词的过程中,这种奇妙、美妙的感受就像考古时下面的一层层土壤一样,不断堆积在一起,这与郑州热土的博大和厚重息息相关。“诗人每次迸发出来的情感,都有它深深的土壤,正是在这里诞生的诗作,让人感受到不是在无病呻吟。所以我觉得郑州有一种很正宗的东西,这里出来的诗作有中华文化非常根本性的东西在。”

本报记者 秦华 文 周甬 图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2025-10-18,12138| 2025-10-17,12130| 2025-10-16,12118| 2025-10-15,12110| 2025-10-14,12102| 2025-10-13,12094| 2025-10-12,12090| 2025-10-11,12086| 2025-10-10,12078| 2025-10-09,12074|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