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在郑州举办的中华经典诗词论坛上,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中宣部“学习强国”原总编辑刘汉俊以《壮丽江河成就灿烂诗篇》为题发表主旨发言。他指出,长江与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以其壮丽风光、浩大气势、宏阔境界和万千景象,塑造了中华诗词的审美基因、精神内核与文化格局,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鲜活见证。
江河风光奠定诗词审美基石
刘汉俊认为,长江与黄河的自然之美为中华诗词提供了最初的美学灵感。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悠远,到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动态构图,再到张若虚“月照花林皆似霰”的光影交错,诗人笔下的江河兼具“壮美”与“秀美”。
他举例,黄河的壶口瀑布、长江的三峡奇观,不仅展现了“江山相雄不相让”的山形水势,更通过色彩、线条、韵律的融合,构建了视觉、听觉、触觉交织的审美体系,“这些美学价值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审美取向,让‘大美中华’成为诗词永恒的主题。”
“黄河一路奔流,诗词一路芬芳。”刘汉俊以杜甫、岳飞等诗人为例,阐述江河如何塑造诗词的精神品格。杜甫一生沿黄河、长江颠沛流离,既写下“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狂喜,也留下“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的沉郁,其“三吏三别”更将家国情怀融入江河意象;岳飞在长江岸边驻军7年,4次北伐中原、饮马黄河,以“收拾旧山河”的壮志与“还我河山”的呐喊,让诗词成为民族精神的呐喊。
江河境界拓展诗词天下格局
奔流不息的江河,赋予诗词刚健有为、忧国忧民的精神气质,让“风声雨声涛声”皆化为“家国心声”。
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思,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刘汉俊指出,长江、黄河的流域广阔催生了诗词的“天下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笔下“青海只今将饮马”“八月萧关道”“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壮阔,与京杭大运河纵贯北南6个省份的地理意义相呼应,使诗词突破地域局限,承载起“经天纬地”的胸怀。他特别提到,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呐喊,正是江河赋予的民族自信与历史担当。
刘汉俊认为,长江黄河的多元景象造就了诗词“雅俗共赏”的生命力。无论是“大漠孤烟直”的雄浑,还是“江流宛转绕芳甸”的婉约,诗词既追求“捶字坚而难移”的艺术极致,又以“黄口小儿初学行”的普及性融入民间。他以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与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对比,强调诗词通过“虚实交织、动静互衬”的笔法,展现文人“高洁傲岸”的风骨与“关注现实”的情怀。
江河文明:中华文明的独特优势
发言中,刘汉俊指出,中华文明独有的“江河二元结构”——地理上“南江北河”、文化上“南道北儒”、文学上“南骚北诗”——为诗词提供了兼容并蓄的生长土壤。“黄河与长江如同文明的双轮,既竞争又耦合,让中华诗词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晓风残月’的婉约,成为中华文明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
此次发言通过诗词与江河的深度对话,揭示了自然山河与文化传承的共生关系,为当代诗词创作如何赓续文脉、守正创新提供了深刻启示。
本报记者 苏瑜 文 周甬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