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 丽
近日,来自省内外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高校学者齐聚商丘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绵绵秋雨中,他们走进商丘的艺术世界里——
版画用深刻刀痕,把商丘的历史记忆刻进纹理里;油画以饱满的色彩捕捉街巷烟火与人们的笑意,满是当下的鲜活;国画一笔一墨勾勒千年气韵,尽显东方哲思;就连古老的大漆工艺,也在当代画布上焕发新生,碰撞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火花。
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商丘以34件作品入选的佳绩,位居河南省地级市前列,其数量与质量远超全国同类城市。商丘美术创作的群体崛起引发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商丘美术现象”不胫而走。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重镇,何以在国家级高规格、难入选的艺术殿堂中实现群体性突破?
于是,有了这次关于“商丘美术现象”的调研及学术交流活动。专家学者围绕商丘美术创作的群体崛起,深入研讨艺术与城市融合发展之策,探索推动地域美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商丘美术现象”绝非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其深厚历史文脉的当代回响,是人才机制革新的活力迸发和艺术理想坚守的静水深流,以及艺术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必然结果。解码“商丘美术现象”,不仅关乎艺术本身,更关乎一座城市如何以文化为引擎,实现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焕新与升华。
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商丘市古称宋国,《淮南子·修务训》中早有“宋人善画”的记载,可见其美术传统源远流长,早已融入地域文化的基因。
元代,睢阳山人朱德润以其溪山平远、林木清森的山水画风,获得高克恭、赵孟頫等巨擘的推崇;清代,归德府人宋荦,不仅是位高权重的政治家,更是诗画兼修的“康熙年间十大才子”之一,“雪苑后六子”的文脉流风影响深远。这条绵延千年的艺术薪火,并未在历史长河中湮灭,反而在当代找到了喷薄的“火山口”。
进入现当代,从商丘这片沃土走出去的全国知名画家群星闪耀、熠熠生辉,共同构成了商丘美术强大的“智库”和榜样力量。他们虽身处四方,却心系桑梓,以各种形式反哺家乡:或回乡交流讲学,在专业层面指导后辈新秀;或将最前沿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技法带回商丘,形成强大的艺术磁场效应和“传帮带”传统。这种由历史底蕴与当代名家共同构筑的文化自信与艺术氛围,为“商丘美术现象”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深沉的精神底气。
河南省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文利介绍,这些年,商丘市涌现出很多优秀艺术家,比如国画的王清健、王保起,版画的付江博,漆画的李娟、程安营,油画的孟新宇等,他们共同组成商丘美术群体。
画家潘天寿曾言:“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商丘美术中对汉梁石刻、民间木版年画等元素的运用,正体现了地域文化基因的延续。从黑白版画的精雕细琢到漆画的斑斓绚丽,从国画的笔墨情深到油画的时代叙事,商丘美术创作呈现出黄河文化、商宋遗风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呈现出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其实,商丘美术的蓬勃生机,不仅源于对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创新,还得益于商丘市近年对美术领域的精准扶持与系统的人才培育,并由此形成了艺术与城市同频共振的良好格局。
美术人才队伍的战略性重塑
“商丘美术现象”在河南乃至全国美术界都有代表性。“看着年轻一代优秀画家在老一辈的带领下发展得这么好,由衷希望商丘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发展势头,勇攀高峰,再创佳绩。”在“商丘美术现象”学术交流会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美协副主席、河南省美协主席刘杰的开场致辞,瞬间点燃了现场研讨氛围。他提到,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商丘有 34 件作品入选。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商丘市人才机制改革的“破冰”之举——以实绩论英雄,不问资历出身,让青年才俊站上舞台中央,完成了美术人才队伍的战略性重塑。
“‘商丘美术现象’的核心是人才生态的全面优化。让真正有才华、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站到舞台中央。”商丘市文联主席刘瑞芳介绍。
这场人才革新在美协换届中尤为显著。新当选的12名主席团成员中有三分之二是新面孔,70后、80后艺术家占比超80%,本科以上学历者达90%,体制外专业画家占三分之一。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的队伍,为商丘美术带来了新活力。
健康的人才循环机制,为商丘美术事业的厚积薄发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组织保障。
艺术家群体的精神肖像
“商丘美术现象”的基石,最终是由一个个甘于寂寞、潜心创作、勇攀艺术高峰的艺术家个体奠定的。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入选率极低,能在其中脱颖而出,靠的是实打实的艺术水准与数十年的苦心孤诣。
在河南省文史馆馆员、郑州美术学院校长石品眼里,“商丘美术现象”是日渐强硬的中原画风的优秀个案,其中汇聚了一只强劲的老中青结合的美术创作队伍。
油画领域的孟新宇是代表之一。他在20世纪90年代已崭露头角,却选择在艺术盛年“逃离”繁华都市,深入太行山腹地创建工作室,枕石漱流,耕云种月,进行长达十数年的艺术苦修。“超然世外”的坚守,让他得以深度汲取太行山水的雄浑之气,其油画作品因而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高超的艺术格调,屡次入选国家级大展,艺术成就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他的故事,成为商丘美术家“十年磨一剑”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漆画这一相对小众的画种中,商丘师院副教授、商丘市美协副主席李娟扮演了开拓者与播种人的角色。她本人创作成果丰硕,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被多家机构收藏。更可贵的是,她将个人创作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推动漆画教育进入高校课堂,使商丘师范学院的漆画专业成为重点学科,为河南漆画艺术的异军突起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一大批体制外专业画家,耐得住清贫与寂寞,以坐“冷板凳”的定力,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默默耕耘,直至全国美展的检阅,才让人们惊觉其已臻至相当的艺术造诣。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李健强由“商丘美术现象”想到了“竹子定律”。他在学术交流活动上谈到,竹子在地下生根的时候,长得特别慢,四年仅仅长几厘米。当它第五年破土而出之后便迅猛成长。“这说明它们的根扎得很深很坚实,结果才能迅猛成长。”
正是这些潜心创作的艺术家群体,共同撑起了商丘美术事业的“高原”,并向着“高峰”不懈迈进,回应了时代对于精品力作的呼唤。
擘画从“现象”到“长效”的未来图景
当 34 件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作品清单在学术交流会上被再度提及,“商丘美术现象”这个早已引发河南乃至国内美术界热议的话题,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时代内涵: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集群突破,更被视为一座城市与艺术相互滋养、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
“商丘美术现象”的价值,超越了美术领域本身,它深刻地诠释着艺术与城市如何相互滋养、共生共荣的“共生之道”。
一方面,城市为艺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商丘市将美术事业纳入文化强市战略,各类创作扶持资金、采风活动、展览平台的搭建,为艺术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仅 2024 年一年,就举办各类美术展览 20 余场,组织采风活动 12 次,让艺术家在实践中积累素材、激发灵感。
另一方面,艺术也在有力地反哺城市的发展。首先提升了商丘的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商丘美术现象”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通过全国性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全国美术界的目光,展现了商丘市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现代、活力、创新的文化形象。其次,美术正在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如拥有“中国画虎第一村”之称的民权县王公庄村,将绘画艺术发展成为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漆画、剪纸等传统工艺通过创新设计,转化为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助力文旅融合。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参与城市更新、社区美育和产业发展。
荣誉之后,如何使“商丘美术现象”成为一种可持续的长久现象,这需要更长远的战略眼光与系统规划。对此,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表示,“商丘美术现象”要持续发展、持续扩大它的影响力,离不开“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发力,加强交流与传播。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全方位融合,让美术成果更广泛地惠及人民,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美学空间,才能擘画具有长效机制的未来图景。
结语
“商丘美术现象”是一次由历史文脉、机制革新、个体坚守与城艺共生共同催化的精彩绽放。当千年宋风与当代艺术在商丘交汇,当艺术家的画笔与城市发展的蓝图同频共振,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美术现象的崛起,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以文化驱动内在复兴、绘就宏伟图景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