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覃岩峰 通讯员 郭子昂 杨梦一)连日来,为满足辖区群众多元多样文化艺术需求,郑东新区整合公共场所和文化资源,以丰富多元的形式、精彩纷呈的内容,开展戏曲演出系列活动,常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市民,让文化滋养人心。
锣鼓铿锵,戏韵悠扬。日前,由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郑东新区宣传部(文明办)主办,郑东新区文化馆、各乡(镇)办事处承办的“情暖桑榆晚 爱满夕阳红”郑东新区第二届“咱村有戏”作品展演暨“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秋季村晚活动在郑东新区文化馆举行,为全区戏曲爱好者搭建了展示风采的舞台,以传统文化盛宴传递尊老敬老深情,展现了郑东新区群众昂扬奋进的新时代精神风貌。
本次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各乡(镇)办事处的积极响应和广大戏曲爱好者的热情参与,经过前期选拔,最终精选出12个优秀节目参与本次集中展演。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经典豫剧选段《朝阳沟·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唱出了对祖国建设的由衷赞美;《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联唱铿锵有力,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穆桂英挂帅》选段则以其经典的剧情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郑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杂剧北曲”也参与了此次展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原汁原味的演绎,让现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的源远流长与不朽魅力,也成为本场演出中一道古朴而亮丽的风景线。
整场演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展演结束后,活动进入颁奖环节。在热烈喜庆的氛围中,获奖者手捧证书,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咱村有戏”和“四季村晚”活动不仅是才艺展示的平台,更是推动基层文化建设、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活动的持续举办,有效盘活了基层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下一步,郑东新区文化馆将继续推出更多接地气、聚人气的优质文化活动,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为深入传承与弘扬中原地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惠及基层民众。
与此同时, 2025“中原文化大舞台”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郑东新区文化馆精彩上演。
越调,是河南三大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影响遍及全国,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次展演特邀河南省八大省级艺术院团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河南省越调剧团倾情演出。
展演期间,两场经典剧目接连上演,风采各异。轻喜剧《李天保娶亲》率先亮相,凭借诙谐幽默的剧情与生动活泼的舞台呈现,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观演氛围。现场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观众在阵阵欢笑中,感受到越调艺术的独特魅力。经典历史剧目《诸葛亮吊孝》,则以高亢苍劲的唱腔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将诸葛亮的智谋与悲怆之情刻画入微,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能在自己家门口,免费看到这么正宗的省级剧团演出,真是太难得了!”现场一位老戏迷激动地说,“演员唱得好,表演也到位,希望这样的惠民活动能经常办!”
本次活动是“中原文化大舞台”系列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场演出均为公益演出,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观演热情,现场座无虚席,充分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基层的强大生命力与感召力。
此次“中原文化大舞台”优秀剧目展演的成功举办,不仅有效丰富了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一次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传承与普及。活动通过让顶尖艺术院团与基层观众面对面的方式,成功搭建起了传统艺术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精神文明家园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