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方向。“十四五”时期,改革创新在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发展动能中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挑战的双重压力之下,唯有将改革创新作为根本路径,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提供重要保证。
一、改革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改革创新是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整个进程的“生命线”,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联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也契合新时代我国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而改革本质上则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系统性优化,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能够为生产力的释放创造空间;同时,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技术突破和理念更新等将直接推动生产力质的跃升。二者协同发力,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即改革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创新为改革赋予实践内涵,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从时代逻辑看,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重要时期。“十五五”时期需要以改革创新来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和难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续动能。
二、改革创新是“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改革创新在各领域的深度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以改革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框架。“十四五”时期,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制度创新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在要素市场化配置领域,深化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改革,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要素交易市场,让要素流动更高效、配置更精准;在营商环境优化领域,推进了“放管服”改革的迭代升级,实现了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使得制度的红利持续转化为发展的优势。这一实践表明:制度改革的深度将决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唯有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制度根基。
2.以科技突破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施了“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突破了芯片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卡脖子”技术;在产业创新领域,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迅速,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一实践印证了科技创新的强度将决定高质量发展的速度,唯有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核心竞争力。
3.以改革创新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温度。“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改革创新始终贯穿于民生领域的全过程。在公共服务领域,医疗保障跨省异地直接结算实现全覆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速,民生福祉得到了持续改善;在社会治理领域,创新“党建+网格”治理模式、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满意度不断跃升。这一实践揭示了民生需求的精度将决定改革创新的准度,唯有让改革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三、“十五五”时期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
1.以“制度型开放”深化改革,构建更高水平的制度供给体系。制度创新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根本目标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这是“十五五”时期改革的核心方向。一方面,要聚焦高标准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构建“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知识产权保护、数字贸易等领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推动改革从“政策优惠型”向“制度规则型”转变,以制度开放倒逼制度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制度支撑。
2.以“创新生态重构”强化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载体。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在5G通信、新能源等领域已形成技术优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是“十五五”时期创新的关键抓手。一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战略性、前沿性技术,力争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二是要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三是要构建多元创新投入体系,加大政府科技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创新投入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动能。
3.以“治理现代化”统筹改革创新,实现发展质量与治理效能的协同提升。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效取决于各领域的协同配合,单一维度的突破难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改革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十五五”时期改革创新的重要落脚点。一方面,要推进治理手段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公共服务精准度和社会治理效率,破解“大城市病”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健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畅通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让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稳定、更有序的发展环境。
当前,“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面对新的历史节点,唯有坚持以制度改革破除发展障碍、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以治理创新提升发展效能,才能把改革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应对外部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