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左丽慧)当悠远空灵的陶埙曲调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中响起,现场观众仿佛瞬间穿越3000余年时光,与古老商文明展开一场直抵心灵的“听觉”对话。11月8日下午,由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主办的“商都沙龙”第十九期《商代之乐》在商都院成功举办。活动特邀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聘教授曹芳芳主讲,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作为商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始终致力于向公众传播商文明的魅力。本次沙龙从历史土壤与物质根基出发,系统梳理了商代特磬、编铙、陶埙、铜铃等构成的乐器体系。曹芳芳在分享中提出,这些珍贵文物并非孤立的展品,而是构建商代社会“声音秩序”的关键组件,她还详细阐释了“乐”在商代从祭祀沟通天地的核心媒介,到宴飨、军事中标识身份、辅助礼制的社会工具的演变脉络。活动中,曹芳芳结合博物院所承载的商代王都历史背景,通过对乐舞形态与乐人身份的剖析,清晰勾勒出“闻其声,知其礼,辨其等级”的商代社会图景,让在场观众深刻体会到商代礼乐文明不仅是后周礼乐的源头活水,更是深植于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律动。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体验,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在活动中创新设置互动环节,成为本次沙龙的一大亮点。在“感官体验·古乐‘新’听”环节,一段依据考古发现精心复原的商代乐器演奏音频首次公开播放,将书本上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可感的听觉震撼,令听众惊叹不已;“深度对谈·解惑释疑”环节中,曹芳芳与观众就商代乐器的铸造技术、乐律体系等专业问题展开了热烈交流,答疑解惑,妙语连珠;“思维碰撞·古今联结”开放式讨论里,大家从商代音乐等级延伸至当代音乐社交功能,让古老历史智慧与当代生活产生奇妙共鸣。一位参与者感慨:“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历史不仅可以用眼睛看,更可以用耳朵听、用心去共鸣。”
据了解,“商都沙龙”是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特色文化品牌之一,本次活动以商代的音乐为主题,通过跨学科解读与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形式,拉近了公众与遥远商文明的距离,也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热爱,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华夏文明源头的“声音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