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举办的“京汉铁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建成暨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2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一位鬓角染霜的学者指着远处铁路桥遗址说道:“这座城市的故事,是从十万年前的织机洞一直写到今天的高铁时刻表……”他便是郑州古都文化研究的领军者——阎铁成。作为曾经的郑州市文物局局长,这位深耕地方史四十载的“郑州活字典”,以独特视角为郑州这座“万年新城”梳理文明脉络。
考古与历史的对话:重新发现“活着的古都”
“郑州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文明从未断代。”多年前,阎铁成在《重读郑州》中提出这一观点,并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传播,颠覆了人们对郑州的刻板印象。
在他看来,郑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文明有机体:从织机洞遗址的旧石器时代火种,到裴李岗文化的耒耜农耕;从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彩陶,到商代都城的青铜礼器;从汉代冶铁遗址的工匠印记,到近现代铁路枢纽的汽笛长鸣——“数万年间,人类文明的火种在这里从未熄灭。”
他的研究特别关注地理区位对城市命运的塑造。“郑州躺在嵩山与黄河的臂弯里,这种‘中立天下’的格局,让它既能守护文明火种,又能通达四方。”阎铁成解释,“夏商在此立都,是看中它‘九州通衢、绾毂天下’的战略地位;郑韩在此争霸,是利用它‘通淮泗、连秦晋’的枢纽;现代铁路在此交会,仍是延续这份‘天下之中’的基因。”
让历史走出书斋:从学术著作到城市记忆
进入冷兵器时代后,郑州由于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加之黄河频繁在中下游决口泛滥,中国政治中心外移,郑州这座中国最早的城市和王都渐渐归隐到历史舞台的后台。
“一百年前,是火车唤醒了古老郑州。”阎铁成说,1897年,随着中国第一条现代交通大动脉卢汉铁路(京汉铁路前身)的修筑,以及1905年郑汴铁路的修筑,郑州成为中国现代铁路交通的大枢纽,郑州在火车汽笛的鸣叫中醒来,再次走上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舞台,成为舞台上一位一万年青春永驻的重要主角。
阎铁成认为,郑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记忆。同时郑州具备优越的发展条件,境内高山、大川、平原、丘陵地貌兼具,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尤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米”字形高铁枢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确定的九大中心城市郑州位列其中,正是基于其坚实的发展基础。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发达的交通网络,郑州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中必将释放更大潜力。
“郑州的故事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展开。这座古城的活力在当代焕发新生——郑州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4.7岁,城市年轻力指数居全国第五。”阎铁成说,拥有青年就拥有未来,郑州正凭借历史积淀的深厚底蕴与青春勃发的城市活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从《重构中国上古史的考古大发现:郑州地区重大考古发现纪实》到《重读郑州》,如今,66岁的阎铁成仍不遗余力向公众解读古都郑州。“考古不是挖宝,是倾听土地的记忆,守护不是封存过往,而是让土地的记忆在当代焕发新生。当人们在商代城墙遗址上漫步,当孩子们在黄河边与铁路老桥墩相望,历史就活了。这才是我们守护文明的真正意义。”
从文物局长到大学教授,从考古现场到直播镜头,阎铁成用数十年光阴完成了一场“文明接力”。“郑州的每寸土地都埋着历史的密码,我们的任务,是让这些密码开口说话,告诉世界——这里,曾照亮中国文明的最初曙光。” 本报记者 苏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