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了解这座‘黄河第一铁路桥’,得从建造历史、时代价值、纪念留存三个方面来讲。”在京汉铁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建成暨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20周年之际,打开尘封过往,传承铁桥历史,成为耿明全心心念念想要完成的工作。
作为国家防总特聘专家、河南黄河河务局原副总工程师,耿明全对邙山头、黄河滩有着格外的情感,无论是建设考察还是学习研究,他与这座铁桥的一切,都成为阅历与积累,存档记忆的深处。
天堑如何变通途
清朝末年,清政府开办洋务,修建铁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1889年,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建从卢沟桥经河南到汉口,贯穿全国中心地带的卢汉铁路(后改名京汉铁路)。1896年10月,清政府委派四品京堂候补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卢汉铁路的修建,从此拉开了黄河大桥修建的序幕。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黄河不桥’的谚语”。耿明全说,虽然清政府已经确定要在黄河天堑上架起一座铁桥,但由于国力衰微,技术落后,只能依靠西方列强的贷款和技术,在多方原因的综合下,最终选择在比利时的帮助下,完成铁桥的兴建工作。
经过四年勘测,比利时铁路合股公司拿出了在开封、郑州、孟津、洛阳四处架桥方案比选,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确定选址在“滩窄岸坚,河势较稳定”的郑州荥泽广武山头——武陟詹店一线进行建造。1900年比利时公司聘请德、美、意专家进行大桥设计,1903年9月,大桥正式动工兴建;1905年11月黄河铁路大桥建成。
劫难不摧钢筋骨
“黄河铁路大桥自建成后,经洪水、历战争等磨难一直命运多舛。”整理起大桥建成后的种种史实,耿明全回忆说,这座桥既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又是一座承载责任、历经沧桑的“岁月之桥”。
据了解,由于设计时对洪水冲刷预计不足,加上技术条件限制,仅入河床13米的浅基,为日后留下了安全隐患。在投入使用的81年间,大桥被洪水冲歪3次,冲倒桥墩1次,为维护正常运营,每逢洪水季节均需耗费巨资投大量块石保护桥墩,给后期运营养护带来长期困难和负担。
除此之外,铁桥又因地处中原腹地,作为南北交通要冲,成了兵家必争之地。铁桥建成后,在1927、1930、1938、1944等年份多次遭到战争破坏。尤其是1938年的抗日战争破坏最为严重:铁桥、桥墩均被部分炸毁,大部分桥梁被拆走。
然而,劫难不摧钢筋骨。在一代代“护桥工”“养桥人”的维护下,这座铁桥虽历经风雨、遭受战争,依然持续地为南北之间的人员往来与货物流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直到1988年6月被拆除,才退出交通运输的历史舞台,开启文化遗产的历史新章。
百廿岁月情悠长
“京汉铁路经由郑州,必然在此设站,桥梁的建设打开了郑州对外交往的大门,为郑州崛起创造了良好机遇。”耿明全说,因为近代史上的桥梁架起,火车通畅,极大加速了郑州的工商业发展,使仅1万多人的郑县县城成为中原地区1000余万人的战略重镇,也为日后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及郑州崛起为中原核心城市埋下伏笔。“由此,郑州逐渐被人们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耿明全说。
如今,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中国黄河第一铁路桥遗址”的石碑旁,就是京汉铁路黄河大桥遗址。现存的南端5孔160米桥体,作为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钢体结构铁路大桥,成了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史、桥梁建筑史上的重要标志,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2016 年 2 月,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旧址入选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8 年 1 月,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老桥变作遗产,不忘昔日荣光。”随着京汉铁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建成暨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2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耿明全颇有感慨,他告诉记者,这座清代建立的老桥,早已化身成特殊的文化符号,在园区内继续发光发热,展示着中国造桥技术的持续跃升,诉说着现代化进程的壮阔波澜。
本报记者 李居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