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跨越世纪 桥见未来 PDF版阅读

——京汉铁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建成暨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20周年纪念活动侧记
铁碑重立,百年铁路魂归来

2025年11月12日清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内寒意渐浓,但黄河第一铁路桥旧址前却涌动着炽热的历史情怀。上午9时40分许,随着红绸缓缓落下,京汉铁路告成铁碑在近百位嘉宾的注视下重立于黄河之畔,标志着京汉铁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建成暨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20周年纪念活动正式启幕。这座见证了中国铁路百年沧桑的工业遗产,以“铁碑重立”的仪式,唤醒了沉睡的历史记忆,让跨越世纪的“铁路魂”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

“120年前,这座大桥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撑起了民族桥梁建造自力更生的脊梁;今天,我们重立此碑,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工业遗产活态传承的承诺。”看着嘉宾纷纷与告成铁碑合影,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动情地说,京汉铁路黄河第一桥作为“中国铁路大桥之母”,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里程碑,更在战火与建设的淬炼中,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到自强不息的壮丽史诗。“我们要从历史的深处汲取智慧和力量,珍惜今天我国高铁技术领先世界、交通强国梦想逐步实现的辉煌成就。”

“这是我们郑州二七纪念馆复刻的,它的原件在武汉二七纪念馆和长辛店二七纪念馆,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郑州二七纪念馆学术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庞倩华现场解读了铁碑的历史细节。“京汉铁路告成铁碑可以看作是中国铁路史的一块活化石,因为它见证了中国在复杂时局背景下,如何艰难地迈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一步。同时,它也浓缩了晚清时期实业救国和借债筑路的历史背景。告成铁碑作为重要文物,可以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人寻求民族富强的那段历史。”

“这正是我们从‘屈辱’到‘自强’最生动的教科书!我们不仅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更有能力建设一个新世界。黄河中的老桥桥墩留了下来,它不是景观,而是一个‘历史教室’,提醒我们一路走来有多么艰难。”作家相茹说,这三座横跨黄河相隔610多米的铁桥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咱们民族从抬不起头,到能自己当家作主,再到越来越强的样子。每一步走得都很难,但每一步都走得特踏实。

耿明全作为河南黄河河务局原副总工程师,以专业视角深度解读了铁路大桥与黄河、城市发展的关联:从桥梁选址的关键因素及背后故事切入,剖析了铁路桥作为郑州核心纽带对城市崛起的深远影响,阐述了百年运营中面对黄河复杂水况的维护挑战与技术应对方案,并结合自身见证分享了从建桥艰难到中国基建强国的技术变迁感悟,揭示了铁路桥作为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远处“三桥汇”景观中,三座不同时代的铁路桥横跨河面,新旧交织的画面仿佛一部立体的中国铁路发展史。横跨黄河的钢铁巨龙,以其3015米的雄伟身姿,承载着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梦想与荣光。

文化回响唤醒城市记忆

作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汉铁路奠定了郑州全国铁路枢纽的地位。文化学者阎铁成在访谈中解读了郑州“万年新城”的双重身份:“大河村遗址证明这里有万年不间断文明史,而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让郑县跃升为交通枢纽,这种‘古老土地上的青春蜕变’,正是黄河文明生生不息的最好注脚。”

此次铁碑重立,也是对无数“大桥守护者”的致敬——董文亮承继姥爷与父亲的铁路情缘,37年如一日践行“精修细养”,从颤抖着打道钉到精准掌握钢梁“脾气”,用毫米级的严苛守护列车安全,那句“守住了火车的安全比奖金更高兴”的质朴话语,道尽对责任的赤诚;田自彦30年“奔波”于双线大桥,在烈日寒风中“一米一弯腰”丈量6000次,汛期抛投石笼的高空作业与“钢轨是活的”的经验之谈,彰显着对桥梁养护的极致追求与奉献;安小福16岁接替父亲成为桥工,见证从“木枕钢梁”到“高铁飞架”的蜕变,父亲修桥时的人工劳作与他亲历的机械化升级形成时代对话,而儿子计划报考铁路局的选择,让“桥工世家”的接力棒在黄河岸边延续。他们既是技艺的传承者,用双手将“桥在人在”的誓言刻进钢梁;更是精神的守护者,以一代代人的光阴诠释着铁路人“越磨越亮”的钢轨精神,成为中国铁路从落后到腾飞的生动注脚。

“我爷爷曾是京汉铁路的巡道工,家里还留着他当年的工作日记。”在前期预热活动中征集到的故事里,市民王先生的分享引发共鸣。正是一代又一代桥工的坚守与传承,在黄河铁路桥上书写了动人的“桥与人”史诗。现场展板上的老照片中,建设者们赤膊扛钢轨的场景、1958年大桥修复时的众人大会战画面,让不少人湿了眼眶。

从历史足迹到未来构想

京汉铁路告成铁碑重立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正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树伟所言,黄河文化精神在这座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诗经》‘俟河之清’的期盼,到抗战时期‘断桥御敌’的刚烈,再到新时代‘三桥同辉’的豪迈,黄河儿女‘刚柔相济’的品格在桥梁史上层层积淀。”

此次活动既是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更是对“黄河文化+铁路文化”融合发展的探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宋航从工业遗产活化实践出发,提出“三方共治”体制与数字化创新路径,以“工业美学+沉浸体验”构建多层级文旅产品矩阵,其“从可看到可玩再到可留”的规划,既立足历史遗产的保护,又赋予其当代消费场景的转化力,展现了学者对文化遗产“自我造血”的务实思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教授陈智勇聚焦“三桥汇”的历史价值与文旅潜力,将三座桥梁定位为中国铁路发展的“时空坐标”,主张以“活态保护”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其“大河古韵·钢铁长歌”主题线路设计,打破了工业遗存的孤立性,凸显了历史遗产对区域文旅融合的驱动作用,体现了对文化遗产“文脉延续”的深刻洞察。

随着#黄河第一铁路桥120年##郑州是火车唤醒的古都#等话题在社交媒体发酵,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一幅幅老照片、一个个家族故事,正在汇聚成城市文化自信的溪流。

当日,郑州日报客户端等平台的“跨越黄河120年”直播吸引不少网友观看。镜头下,无人机掠过黄河第一铁路桥遗址,与不远处的郑焦城际黄河大桥形成时空对话。有网友留言:“铁碑立起来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标。”

随着直播进入尾声,黄河文化公园“铁路文化主题园区”——一桥、两馆、三区的设想愈发令人期待:从蒸汽机车的轰鸣到时光长廊的城市记忆,每一步都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这里不仅是铁轨延伸的物理空间,更是传承红色基因、铭刻奋斗精神的精神家园,让参观者在步移景异间,读懂铁路与民族命运交织的壮丽篇章。

正午阳光灿烂,水面泛起金光,重立的铁碑更显厚重。120年沧桑巨变,黄河铁路大桥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腾飞,更成为郑州文旅融合的新IP。正如活动主题“跨越世纪·桥见未来”所昭示,当工业遗产与时代精神碰撞,当黄河文化与铁路文明交融,一条兼具历史深度与创新活力的发展之路,正在黄河之畔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苏瑜 文 周甬 图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2025-10-18,12138| 2025-10-17,12130| 2025-10-16,12118| 2025-10-15,12110|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