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PDF版阅读

身边正能量
跨越半世纪,九旬“讲师奶奶”的河南情缘

本报记者 石闯 文/图

“妈,你还认得这是谁吗?”连绵的阴雨初歇,暖阳铺满阳台。年过七旬的赵云祥推着轮椅,93岁的母亲樊瑛安坐其中,一同享受这难得的晴日。他小心翼翼展开一张珍藏多年的老照片,笑着拿给母亲看——天安门广场上,3岁的他依偎在父母身旁。

老太太凑近端详,眼底泛起温柔:“认得,这不就是咱们一家三口嘛。”她凝视着影像中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往事如潮涌上心头,轻声喟叹,“真快呀,这一辈子,一晃就过去了……”

67年前,长在皇城根下的北京姑娘樊瑛,与丈夫赵琦一同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中原。她挥别北京的优渥生活,一来便是大半生。在河南工作的28年,她和丈夫有23年扎根基层一线。

退休后,这位曾经的教师将对儿女的爱延续至孙辈及邻里孩子身上。这份跨越代际的陪伴,悄然点亮了许多孩子的世界。如今,她的3个孙辈均在重点高校任教,其中两人已成为博士。

她被邻里亲切地称为“讲师奶奶”,还被河南省妇联评为“优秀母亲”。自踏上河南土地的那天起,她从未后悔。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她常说自己已是“河南人”,言语间满是对“第二故乡”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离京赴郑,一次抉择一生情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兄弟姊妹都在北京,只有我来了河南。”11月中旬,在洛阳市涧西区一家康养中心的阳台上,93岁的樊瑛老人同记者忆起往事,眼中掠过一丝悠远的感慨,“说实话,当初做这个决定,蛮难的。”这个选择,在当时令许多亲朋不解。

1932年4月,樊瑛生于北京。初中毕业后,她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所职工学校任教,性格活泼开朗,言谈举止间尽显北京姑娘的率真与魅力。后经人介绍,她与西北大学毕业的赵琦相恋,并于1950年8月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在那个年代,大学生堪称“天之骄子”,他们组成的双职工家庭,令人艳羡。

若不是丈夫赵琦的一个决定,这个家庭或许会在北京延续着安稳幸福的生活。转折发生在1958年——为加速工业建设,苏联援建的数家电厂在河南落户,省里急需科技干部,特向中央直属单位求援。当时,凭借精湛的外语能力,赵琦已在中央燃料工业部电建总局设计院担任外国专家翻译,业务突出,前程似锦。听闻故乡的召唤,他坐不住了。

“那时讲的是自愿报名。”儿子赵云祥回忆,“我们祖籍在河南。父亲得知消息,几经犹豫,但建设家乡的迫切心愿,最终让他义无反顾地报了名。”然而,当丈夫征求樊瑛意见时,她却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那时,大儿子赵云祥刚上幼儿园,二儿子赵安祥尚在襁褓,公婆的户口方才迁京。一家老小,正处在最需要照料的阶段。“和老赵生活这些年,我懂他。”她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可我……也实在舍不得这生我养我的北京城啊!”念及丈夫不善炊事,她思虑再三,终究放心不下,最终决定:扶老携幼,随他共赴河南。

就这样,樊瑛跟随丈夫,带着一家老小,毅然告别了生活优渥的北京,奔赴百业待兴的郑州。彼时,省直机关中拥有大学学历者凤毛麟角,通晓外语者更是稀缺。省电业局领导看重赵琦的外语与文笔,将他留任局机关。赵琦也成为省电业局唯一从北京引进的技术干部。而樊瑛则在郑州市中原区一家幼儿园任教,重新扎根教育事业。

自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扎根乡野,以爱为舟渡时艰

由北京到郑州后,赵琦白日奔走于基层工地,夜晚还要为同事补习俄语,终日不得闲暇。樊瑛同样忙碌,幼教工作与家庭重担一肩挑起,难得片刻清闲。

然安稳未满两载,挑战再度降临。1960年,河南遭遇严重灾害,中央与地方号召干部支援农业。时年30岁的赵琦与28岁的樊瑛商议后,做出惊人决定:主动请缨前往南阳救灾,并将全家户口从城市转为农村,彻底扎根乡野。

对7岁的赵云祥而言,1960年9月是全家最难忘的转折。他们从城市居民变为南阳邓县吴集公社的社员。不久,樊瑛的工作被“精简”,她独自在乡间抚育3个年幼的孩子。

从北京到郑州,再到这片土墙草屋的村庄,巨大变迁足以压垮许多家庭。但樊瑛夫妇默默承受,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生活异常艰辛。粮食紧缺,她便在红薯面中掺少许白面烙饼给孩子;缺乏燃料,就去地里刨草根;孩子衣物,则是大的改小,破的缝补。幸而赵琦每月有50多元工资,勉强维持家用。

有一件往事,樊瑛铭记至今。一个周六的黄昏,赵琦归家途经县城,见青年商店在售卖阿尔巴尼亚进口的灰色灯芯绒童装。他摸了摸刚领的工资,几经犹豫,终究未买。

到家时,樊瑛正借着墨水瓶煤油灯的微光准备晚饭。听闻有童装却未买,她连声追问:“你咋不买哩?不知道3个孩子没衣裳穿?”赵琦默然不语。“要是剩得不多了,我明儿一早就去!”她当即决断。

凌晨两三点,夜色浓重,樊瑛便起身出门,独自行走几十里乡路赶往县城。晌午时分,她满载而归,行囊鼓胀,满面春风。“来,快试试!”孩子们欢叫着扑向她。

“深更半夜,母亲独自走几十里路为我们买衣裳,实在太冒险了。”数十年后,赵云祥忆起此事,言辞间仍满含对母亲勇气与深情的感念。

信念如灯,照亮三代求学路

“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再难再苦,也不能耽误孩子学习。”回首往昔,樊瑛语气坚定,眼中却泛起一丝酸楚。

在乡间的艰苦岁月里,这位抗战老兵的后代,以单薄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庭。她既要让丈夫无后顾之忧,更要为3个孩子坚守两个誓言:一不让孩子挨饿,二不让孩子失学。

她将教学经验化作一方小黑板,挂在土墙上教子女识字算数。为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她效仿“孟母三迁”,从村西到村东,从乡间到县城,辗转搬家数十次。最终,她甚至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大东关中学附近建起两间草房。

苦心人,天不负。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长子考入师范学院,次子自学成才,女儿考上医学院,3人均在国营大厂科室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夫妇二人获落实政策,重返郑州。年过不惑的樊瑛进入电力系统,工作热情不减,立志“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虽然她不再从事教育工作,但她的教育智慧在孙辈身上继续绽放。每年寒暑假,她必接孙辈至郑州,小黑板再次挂起,唐诗、珠算倾囊相授。最特别的是“行走的课堂”——带领孙辈参观二七纪念塔时,他人匆匆而过,他们却每层必停,樊瑛与老伴逐字讲解英烈事迹,还向孙辈讲述自己当年从北京支援河南的往事,让红色种子在他们幼小心灵生根,立志报效国家。

岁月不负有心人。她的3个孙辈均学业有成,两人获得博士学位,如今分别在电子科技大学等3所重点高校任教。“讲师奶奶”的美名悄然传开。邻里见樊瑛教孙有方,纷纷将贪玩厌学的孩子送来请教。她欣然接纳,将爱心从家庭延展至社区。

樊瑛被河南省妇联评为“优秀母亲”。对此荣誉,她口中谦逊,心里却暖意融融——这是对她倾情坚守的最好嘉许。而她的老伴赵琦也因支援河南建设,一生甘做孺子牛,被评选为“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提名奖。

友谊之声,穿越岁月的电波

在樊瑛老人的记忆深处,有一段往事始终熠熠生辉,令她至今津津乐道。

1957年,时值“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中苏两国正值友好合作蜜月期。新成立的电力工业部接到一项特殊使命——选派代表参加莫斯科广播电台的纪念演讲活动。在那个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广播是传播最远、最广的声音。

因爱人赵琦精通俄语,自己又是教师,加之参赛女性代表稀缺,樊瑛在北京市西城区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她的演讲以“新中国妇女的解放”为主题,铿锵有力地宣告“男同志能干的工作,女同志一样能干”。

令她惊喜的是,演讲结束后,莫斯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伊万诺夫特意用中文告诉她:“您的演讲录音将在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播出。”这句话,让年轻的樊瑛激动万分,至今记忆犹新。

更为珍贵的是,她始终妥善保存着那一纸“广播比赛证书”。薄薄的证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见证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国际友谊。

如今,当中俄两国实现互免签证的消息传来,93岁的樊瑛欣慰地取出这份珍藏68载的证书,轻轻摩挲。盛世忆往,赓续友谊,往事历历。

闲暇时分,老人常与晚辈追忆半个多世纪的河南情缘。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刻起,她便坚定地将身份从“北京人”改写为“河南人”。回望来路,她从未后悔;展望今朝,她心怀感恩——“河南给了我太多太多”。

而她平凡而伟岸的人生故事,正如那穿越时空的电波,仍在感动着、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2025-10-18,12138| 2025-10-17,12130| 2025-10-16,1211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