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红)“谢谢医生!一次手术就解决了大难题……”昨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一病区,看着即将康复出院的宝宝,年轻的妈妈连声道谢。
这个年仅10个月大的婴儿来自安徽马鞍山,刚出生就被诊断为“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是一位严重先心病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孩子先在上海实施了姑息手术暂时保命。此后,为了根治心脏病,一家人跑了不少医院,可始终未果。经多方咨询,他们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
刚入院时,孩子病情危重,缺氧让婴儿的面孔长期发紫,甚至无力哭泣。经检查确认,孩子小小心脏内,两根主动脉如同“接反的水管”,不仅如此,患儿还伴着严重的心脏瓣膜狭窄,命悬一线。
“按照常规手术方式,需要通过手术植入人工管道。但是,孩子年龄太小,整个身体会持续生长,如果选择植入人工管道,很快就会跟不上身体发育,这意味着未来至少要再实施两到三次开胸手术。” 拿着心脏影像图,儿童心脏中心专家梁维杰向患儿父母详细解释,如果想让孩子彻底摆脱手术阴影,只能挑战一项高难度心脏手术——“双根部调转手术”。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手术将病人心脏像拼地图一样进行重组……
事实上,这一手术是儿童先心病领域的“高难度拼图”,国内能熟练开展的医疗专家屈指可数。手术时,医生需要把宝宝心脏里的两大动脉“连根切下”,再把附着的瓣膜完整剥离,像拆解精密钟表零件一样,旋转、调整角度后重新拼接,让血流彻底回归正常通道。
经过严格的术前准备,手术开始了,病人的心脏只有鸽子蛋大小,血管细得像绣花针,稍一用力就可能破裂。执刀医生梁维杰手指稳得像定海神针:先小心翼翼分离粘连的血管与心肌,避开密布神经;切断大动脉根部时,每一刀都精准控制深度;最关键的“拼接”环节,精准地将动脉与瓣膜旋转复位。
为最大限度减少心肌损伤,手术全程“快、准、稳”。手术进行3小时后,最后一针缝合完成,婴儿的心脏慢慢复跳,心率和血压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从术前的90%直接上升到100%,原本发紫的小脸渐渐红润。
“用孩子自己的肺动脉瓣,以后能跟着身体一起长,再也不用二次手术了!”手术成功完成,医生向焦急等待的父母通报了喜讯。
术后,患儿顺利脱离呼吸机,目前恢复良好。很快,他就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