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超硬材料产品长期被用作传统磨具、刀具,服务于机械工业领域。改革开放后,新需求涌现,三磨所也开始拥抱市场、尝试变革。
“老厂的转型很艰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科研院所改制,我们成了自负盈亏的企业。”鲁涛回忆,当时科研资金短缺、员工工资减少、技术骨干流失,“走在车间,听到的都是连片叹气声。”
很快,三磨所调整发展定位,瞄准蓬勃发展的汽车、电子信息领域,开始在新赛道谋求突围。
“转型初期,所里确定陶瓷结合剂立方氮化硼砂轮为一个专攻产品。当时国内没有可用的高速磨床,所里也不具备磨削试验条件。”鲁涛说,他们只好跑到省外,在客户改装的设备上做试验。“砂轮产品重20多公斤,害怕运输磕碰,大伙儿轮流背着上火车。试验失败,再灰溜溜地回所里总结。”
靠着这股冲劲,三磨所的超高速砂轮跟上了行业步伐,不仅实现了国产替代,还进入国际知名车企生产线。如今,汽车发动机动力总成、变速箱、转向系统、刹车系统等精密零部件的加工,都能找到超硬材料的身影。
从大国重器的矢量发动机,到信息处理的手机芯片;从大型船舶的传动曲轴,到细如发丝的医用刀具……曾长期应用于机械领域的“工业牙齿”,正“咬合”在人类探索的多个新兴领域。
“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越可能遭遇‘卡脖子’。打通超硬材料领域的关卡,是我们这代青年科研人员的使命。”全国劳动模范、三磨所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室主任王帅说。
近两年,国产人形机器人备受瞩目。在机器人“关节”等关键部件上,王帅和同事们找到了新市场:人形机器人使用的内齿轮,多是硬度较低的软齿面,传统加工工艺很难兼顾精度与效率。“齿面硬度和精度直接影响机器人‘关节’能不能顺滑、省力地反向驱动,如果做成硬齿面,还能提升‘关节’的使用寿命。”
去年,王帅团队成功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研发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加工的精密超硬磨具。由于该磨具形状极为复杂、精度要求在微米级,王帅形容其研发难度不亚于在头发丝上“绣花”——而且是在几十根发丝上绣出精度一致的“花”,否则各齿便无法使用。经过艰苦攻关,团队已完成机床软硬件升级改造,在实验室里突破了多齿精密超硬磨具的微米级修整技术。
近年来,人造金刚石的应用领域还从工业材料拓宽到功能材料、消费产品。在三磨所钻石品牌展柜,胸针、钻戒等培育钻石产品璀璨夺目。
“金刚石是自然界最坚硬的物质,千磨万击才孕育出来。比金刚石更坚硬的,是我们攻克难题的决心。”站在历经60多年风雨的“功勋压机”旁,王光祖的话语充满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