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PDF版阅读

跨越世纪 桥见未来
——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宋航
把老桥打造为“郑州夜黄河”核心打卡点

“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钢结构铁路桥,被誉为‘中国铁路大桥之母’,也是近代中国工业化与交通现代化的重要象征。这座桥既具世界工业遗产的技术价值,又具‘中国近代化起点’的精神象征。它的保护与活化,正是以历史深度回应当下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现实实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宋航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对郑州黄河铁路桥遗产保护与文旅开发的思考。

在宋航看来,黄河铁路桥的保护不只是文物修复,而是文化系统再生工程。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让百年钢铁“活起来”,并在市场机制中实现自我造血。对此,宋航建议,应建立“三方共治”体制,即政府监管、专业机构研究和社会资本市场化运营的协同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化创新实现活化。对老桥的桥墩钢构、历史档案等文物要素进行高精度数字建模与确权;发行限量版数字文化资产(NFT/数字藏品),持续运营数字产品,并拓展其在教育、旅游、国际交流等领域的应用。最终构建起“收益反哺保护、市场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在郑州黄河铁路桥文旅产品体系构建方面,宋航认为,应以“工业美学+沉浸体验”为核心,构建一个从体验到消费再到情感联结的多层级产品矩阵,实现从“可看”到“可玩”再到“可留”。在观光层面,建设悬挑玻璃观景栈台、工业遗产展廊与桥墩夜景光影秀,打造“郑州夜黄河”的核心打卡点。在研学层面,开设“黄河铁路考古营”“百年桥梁技术研学课程”,结合桥墩剖面展示、钢构体验、铁路模型制作,形成“工程+人文”的研学体系。在体验层面,利用集装箱模块空间,结合黄河特色美食和非遗展览,打造工业美学消费场景,将老桥的历史感转化为时尚感和消费力。在演艺方面,打造行走式沉浸剧《桥工子弟》,以口述史为脚本,结合投影、沉浸式演出、轨道音效,形成桥上行走剧、桥下光影剧的复合文旅体验。

宋航认为,黄河铁路桥作为中国铁路工业化的起点和中外合作的象征,具备强大的国际传播语境,在国际传播与品牌构建方面,应致力于让世界“桥”见黄河。可利用中欧班列的国际影响力,在欧洲枢纽站投放“郑州黄河桥1905”裸眼全息影像,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制作纪录片与微短剧,将黄河铁桥的历史记忆、工业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进行时空对话,突出铁桥在清末修建、抗战保桥、新中国建设等历史进程中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记忆,塑造“黄河故事”IP;建立“黄河铁路桥微短剧拍摄基地”,共建“拍摄+传播+转化”生态链,形成从内容热度到文旅消费的闭环。

“黄河老桥不仅属于历史,也应属于当代的社区,让文化融入生活,也大有可为。”宋航还建议构建门户社区模式,核心是成立“桥工记忆合作社”,吸纳原桥工家属、花园口村民和铁路退休职工参与口述史采集和文化传承。同时,以老桥景区为依托,带动周边发展户外露营、体育运动和国学夏令营等活动。

“郑州黄河铁路桥活化工程,是一次融合数字文化创新、工业美学再造、沉浸式文旅体验、社区共建共享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对百年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是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念的实践探索。”宋航说,希望能让这条“钢铁筋脉”重新流动,让老桥再度焕发时代光彩,成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黄河样本”。 本报记者 秦华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