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成果,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立足岗位实际,将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具体举措,以高质量非遗保护工作赋能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非遗保护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民族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非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国家中心城市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核心城市,拥有极其丰富的非遗资源。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88项、市级448项,涵盖传统技艺、民俗、戏曲曲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等门类。少林功夫享誉世界,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凝聚民族认同,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承载千年匠心,超化吹歌传递民俗风情……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郑州的文化名片,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从政治高度认识非遗保护的重大意义,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推动非遗从“抢救性保护” 向“系统性传承”转变。同时,要强化意识形态引领,深入挖掘非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生态智慧等价值理念,使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政治自觉。在实践中,主动对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等部署,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聚焦融合发展,探索非遗赋能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非遗作为最具地域特色、最富情感温度的文化资源,天然具备与旅游、文创深度融合的基因,是破解当前文旅融合中“浅层化”“同质化”问题的抓手和引擎。近年来,郑州市积极探索“非遗+”多元融合模式,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设置非遗展演专区,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技艺魅力;水晶造器博物院推出“商都非遗工坊”,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非遗展示有机结合;持续开展非遗在校园,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市集活动,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支持柿霜糖、髹漆、古琴、密玉等开发文创产品,部分产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对照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仍存在融合深度不够、产业链条不长、数字化水平不高、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为此,下一步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探索非遗赋能文旅文创融合的新路径:
(一)构建系统化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加快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动态管理机制,健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考核、激励机制,确保非遗传承有序推进。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生动、形象的记录,建立完整的数字档案。建设“郑州非遗数字馆”,整合全市非遗资源,实现非遗项目线上可查、可视、可互动。推动非遗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预留非遗展示空间,让非遗在原生环境中得到有效保护。
(二)打造沉浸式文旅融合新场景。场景化体验是文旅融合的核心载体。深度挖掘商都郑州的文化内涵,策划“黄河非遗之旅”“商都寻根路线”等主题旅游线路,串联黄帝故里、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商城遗址等世界级文化遗产与非遗项目,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在城市核心区,设立非遗展示馆,让市民游客“抬眼可见、触手可及”;在景区,鼓励引入非遗演艺、手作体验、节庆活动;在乡村地区,推动非遗工坊与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研学旅行等业态联动,助力乡村振兴。
(三)激发文创产品创新创造活力。文创产品是非遗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将设立“郑州市非遗文创孵化项目”,每年遴选10个潜力项目给予表彰与平台支持,鼓励传承人突破传统思维,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联合郑州财税金融学院、郑州市金融学校等共建“非遗创意设计中心”,提升产品设计水平。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浪潮,开发非遗电子地图、登封窑数字陶瓷等新型文化产品,拓展非遗传播边界和消费空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帮助传承人注册商标、申请专利,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强化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撑,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
全会强调,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优化文化发展生态”。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需要政策、资金、人才、机制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以健全的制度保障和专业化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一)健全制度机制,优化发展生态。积极推动协调跨部门、跨区域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争取将非遗传承发展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保障非遗保护、传承、展示、推广等工作有序开展。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非遗场馆建设与运营,支持非遗项目市场化运作。同时,加强监督考核,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纳入相关单位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二)加强人才培育,筑牢人才根基。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将实施“非遗薪火计划”,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重点扶持40岁以下青年传承人,帮助其提升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二是引进复合型人才,吸引文化创意、数字技术、市场营销等领域专业人才加入非遗团队,提升非遗产业运营管理水平;三是推动“非遗在高校”,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服装学院开设非遗选修课或微专业,培养“懂文化、会技术、善运营”的新型文化人才;四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非遗传承人纳入职称评定体系,持续做好非遗年度人物评选,定期组织传承人培训交流,拓宽视野思路,提升综合素养。
(三)深化交流合作,扩大品牌影响。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主动对接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协同机制,与沿黄城市共建“黄河非遗走廊”,加强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市场共拓,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核心节点。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内外非遗保护机构、文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举办非遗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吸引全球目光聚焦郑州非遗,提升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作者系郑州市非遗保护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