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军 程梦梦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建议》强调绿色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深刻理解“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的理论意涵及其贡献对推动“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的理论意涵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本质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这种相互制约表明,自然界在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前提的同时也规定了人类实践的合理界限。“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开辟出一条超越西方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对立”的现代化新路。
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传统的发展理论由于割裂了发展和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往往在实践中造成了非此即彼的困境,即要么不顾生态环境承载力、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要么将生态置于优先位置,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打破了发展与保护二元对立的错误认知,科学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效避免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难以挽回的破坏。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的中国价值
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底蕴。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上,西方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对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如伦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等全球八大公害。虽然西方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由于其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阶层、特定群体的需要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清洁能源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进程的各领域、全过程,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且保护就是更高层次的发展,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转化为推进现代化前进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底蕴。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的世界贡献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强调发展和保护同等重要,将生态环境视为发展的内在要素而非牺牲的对象,将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知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开拓了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崭新路径,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中国在推进荒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绿色低碳转型等实践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环境质量的历史性改善,更以自身实践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互为支撑,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不牺牲环境”的可行样本。
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积极推进本国生态治理现代化,而且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为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在理论层面上,“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四个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方式和一体化治理是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中国智慧,超越了西方“绿色乌托邦”的单向度思维方式,为世界各国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
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从工业文明的环境理念到生态文明理念的转换,形成了“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的生态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以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新世界为发展目标,彻底颠覆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错误认知,以其科学理念、成熟制度和实践成果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建设美丽新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分别系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