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打造诗词郑州文化名片 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周 源 高 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一重要部署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诗词文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如何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做好诗词文化的传播传承工作,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郑州诗词文化底蕴深厚

郑州是一座兼具古典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之城,深厚文化底蕴蕴含于古典诗词的浓厚诗情中。作为《诗经》重要发源地,无数圣贤先哲、文人骚客在此留下大量动人诗篇,形成涵盖创作、人物、场景等领域的多元资源体系,既有诗作典籍等精神遗存,也有遗迹景观等实体载体。《诗经·国风》中《郑风》存诗21首,为十五国风中最多,奠定了郑州深厚文化底蕴,唐宋时期更是佳作频出。郑州不仅是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的故乡,蔡邕、潘岳、曹植、杜审言、李白、李益、胡令能、苏轼等众多名人也与郑州有着深厚关联,形成特色鲜明的诗词名人矩阵。嵩山、黄河、溱洧水等自然景观催生大量诗作,登封中岳庙、巩义伊洛河畔、荥阳鸿沟等成为“读诗词也要看山川”的鲜活载体,实现诗与景的深度交融。

诗词资源传播利用有成效

近年来,郑州市通过承办中国诗歌节、举办中华经典诗词论坛、推出“跟着诗词游郑州”系列短视频等,在传承传播上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短板弱项亟待破解。

保护研究初见成效:全市现存多处不同层级的诗词名人相关文保单位,市委党史方志室系统编纂《郑州古代诗选》《郑州古代诗词赏析》等系列成果,为诗词资源挖掘奠定坚实文献基础。

文旅融合开始起步:巩义市连续举办“杜甫故里诗歌周”,推动杜甫故里景区成为中原研学旅行首选地。新密市依托《诗经》郑风桧风诞生地底蕴,打造“风、雅、颂”三大主题区,挖掘《溱洧》浪漫场景,构建爱情体验体系。

宣传传播形成亮点:城市生态影像片《天地之中是吾乡》以杜甫为蓝本,传递郑州人千年精神传承。“跟着诗词游郑州”系列短视频前两期全网点击量快速突破10万次,获各级媒体转发及相关部门高度肯定。

“诗景一体”发展格局受局限

制度保障存在“政策性洼地”:对诗词文化重要性认知不足,未出台专项保护利用法规,现有制度仅覆盖部分实体遗迹。《郑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未对诗词文化传承作出系统规划,与成都、西安的专项保护和城建融合做法存在差距。

资源整合陷入“碎片化困局”:诗词资源呈现“大分散、小聚集格局”,“唐诗之路”涉及多地却缺乏有效联动,各区县(市)各自推出研学线路,未实现互通共享。行政壁垒导致未形成“诗景一体”整合发展格局,与绍兴“浙东唐诗之路”、杭州西湖周边诗词遗迹整合的规模效应相比差距明显。

传播体系面临“低效能瓶颈”:传播方式以传统媒介为主,新媒体原创内容占比低,虽有爆款案例但整体规模不足。内容呈现多为单向输出,缺乏用户共创和互动体验项目,与音乐、影视产业融合不足,IP 衍生内容稀缺。

转化利用存在“浅层化问题”:诗词文化资源挖掘停留在历史符号简单标识和纪念性展示,未充分与当代城市生活、情感价值深度融合。与产业融合程度不深,学术成果转化不足,缺乏接地气的沉浸式体验,难以形成持久文化吸引力和认同感。

推动诗词文化转化为城市发展功能

立足郑州实际,以“守正传承—创新传播—产业赋能”为核心路径,推动诗词文化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构建制度协同体系,筑牢守正根基。完善法规政策框架:加快制定《郑州市诗词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办法》《郑州市“诗词郑州”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资源认定标准,参照成都“分级保护”模式划分保护区,明确各部门责任。将诗词文化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街区改造中植入文化要素。设立市级专项基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优化空间布局规划:打造“郑风之源”文化地标,沿黄河、嵩山文化轴布局景观带和研学走廊,串联各类诗词资源。借鉴阜民里街区经验,在德化街升级中融入诗词元素,打造“诗词+商业”融合场景。

建立全域联动机制:成立市诗词文化建设工作专班,统筹各部门及区县职责。建立统一的诗词资源数据库、标识系统和票务平台,推动相关景区实行“一票通”。将诗词资源保护成效纳入相关单位绩效考核,形成工作合力。

深化传承挖掘工程,打造文化名片。推进系统性研究和阐释:整合多方力量成立郑州市诗词文化研究中心,以现有典籍为基础,继续编纂相关成果,开展诗词谱系梳理、思想内涵挖掘等研究。重点攻关杜甫情怀当代价值、李商隐诗风特质等课题,形成报告供城市发展参考。

培育特色文化教育品牌:升级“杜甫故里诗歌文化节”为“郑州诗词文化节”,新增“郑风文化节”。定期举办全国性“郑州诗词文化研讨会”。推出青少年版诗词读物,推动诗词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开展沉浸式教学和各类比赛,构建“研究—教育—传承”闭环。

创新传播展示模式,增强文化活力。构建全媒介传播矩阵:实施“诗词文化破圈计划”,联合电视台制作《郑州诗脉》纪录片。升级“跟着诗词游郑州”系列短视频,扩大创作规模,打造传播矩阵。在城市公共空间设置诗词景观,打造“诗圣杜甫”主题沉浸式演艺项目,实现“虚实融合”传播。

打造数字文旅新生态:推进“郑州古诗词地图”AI导览小程序开发,集成三大模块,以“郑小诗”IP形象为数字代言人。搭建“地情大数据中心”,设置“诗词闯关”游戏模块,接入票务及食宿预订服务,形成数字化闭环。

推动IP产业化发展:重点打造杜甫、李商隐、郑风及“郑小诗”等核心IP,构建“内容创作—产品开发—场景运营”产业生态链。开发特色文创产品,设计高端研学课程。在海外举办“郑州诗词文化巡展”,推动郑州诗词文化走向世界。

古代诗词是郑州跨越千年的独特文化记忆,以“礼敬之心”传承诗词文脉,用“超越决心”开拓传播新局,是时代赋予郑州的历史使命。通过系统施策、久久为功,必将推动诗词文化焕发新活力,为郑州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文旅强市和世界文化旅游胜地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