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纲领。作为特大城市和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肩负引领郑州都市圈发展、带动支撑黄河国家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重大使命,必须深学细悟全会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郑州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实践。
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全会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首要任务,落实“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的要求,进一步夯实郑州产业竞争力。
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六大主导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以富士康、超聚变、汉威科技为龙头的电子信息和以比亚迪、宇通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
抢滩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智改数转”。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依托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全域算力网等设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万亿大关。
高水平建设开发区和专业园区。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完善高新区、经开区合作共建区体制机制,推动全市开发区综合竞争力持续跃升。推进12个专业园区建设,高水平编制专业园区发展实施方案,实现“一链一园”全覆盖,走好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紧扣全会提出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把创新摆在郑州发展的核心位置,走好创新“华山一条道”。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推动中原科技城在全国科技城排名中提质进位,加快中原量子谷、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推进重组新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协同攻关,引进更多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力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总量突破70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定在3%以上。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要求,持续优化“揭榜挂帅”机制,探索重大技术协同攻关新模式,在芯片制造、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上做出郑州贡献,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较高增速。
加强人才招引。持续引进院士等顶尖人才,完善青年人才留郑支持政策,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力争来郑留郑大学生数量逐年提升,将郑州在校大学生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
以枢纽优势为依托,打造高水平开放门户
落实全会提出的“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相关部署,把郑州枢纽优势转化为开放效能。
持续织密丝路网。空中丝路方面,深化“郑州—卢森堡”“郑州—吉隆坡”的“双枢纽”合作模式,全力推进机场第五航权落地实施,在2025年国际货运航班突破“万架次”的基础上,加密至欧美、东南亚全货机航线,打造全球航空货运集散中心。陆上丝路方面,推动“米”字形高铁向网络型升级,加快中欧班列“数字班列”建设,联动TIR国际公路运输,推动多式联运扩量增效。
强化开放平台与产业支撑。推动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加快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制度,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跨境电商综试区重点升级“产业带+跨境电商”模式,推动本地特色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航空港区要聚焦“4+3+3”现代产业体系,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和生态圈,切实将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深化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探索差异化开放举措,推动郑州从流量枢纽向功能型开放门户转变,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
以民生福祉为根本,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践行全会提出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等目标任务,把发展成果落到民生实处。
筑牢就业增收“压舱石”。依托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现代食品等重点产业链,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打造市级特色直播电商基地,培育本土带货达人与创业团队,让灵活就业成为增收新渠道。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深化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完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全养老托育服务网络,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向社区和乡村延伸,破解“一老一小”照护难题。
打造品质生活“新场景”。完善轨道交通网络,新增充电桩、共享停车位等民生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加快城市更新,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地下管网建设,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鼓励各区(市、县)依托本区域资源打造高品质特色街区和非标商业,培育夜间经济、赛事经济、研学经济、谷子经济等消费热点;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打造更多口袋公园、城市绿道,让郑州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以城乡融合为抓手,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围绕全会提出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目标要求,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规划壁垒,建立“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体制,以郑开同城化发展为牵引,推动中牟新区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乡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管网一体化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培育县域富民产业集群。立足城乡资源禀赋,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县域富民产业。如郑州中牟新区,一方面要以中原现代食品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做强中牟现代食品产业链,构建“产、购、储、加、销”一体化体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要放大“中国中牟·幻乐之城”IP 效应,推动农文商旅深度融合,让“文旅+”成为激活县域活力的重要引擎。
(作者系郑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