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以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

于善甫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明确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创新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二者的深度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的壁垒,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赋能、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超越将科技与产业视为简单上下游的线性思维,转而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审视其内在的共生逻辑与现实的融合梗阻,进而寻求有效的治理路径。

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从“相加”到“相融”的系统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10次提到“科技”,8次提及“创新”,2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创新范式的一次根本性转变,它意味着二者不再是独立的进程,而是构成一个相互嵌入、相互驱动、价值共生的有机整体。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价值逻辑的重构。融合的动力源于价值创造方式的变革,科技创新不再仅仅追求知识的先进性,更要考量技术的产业可行性与市场应用潜力。产业创新也不再局限于流程优化与模式迭代,而是迫切需要前沿科技的源头供给以实现颠覆性突破。二者在价值创造上深度融合,形成“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正向循环,共同催生新质生产力。

组织形态的网络化。融合的载体是各类创新主体构成的动态创新网络。传统的“产学研”链条正在演变为“政产学研用金”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网络中,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高频互动、高效配置,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节点基于共同目标形成柔性联盟,实现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

制度环境的适应性。融合的保障是一套能够激励相容、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体系。这要求国家的治理体系具备高度的适应性,能够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从而稳定创新预期,激发融合的内生动力。

现实融合的深层梗阻: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推动二者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从体制机制层面予以破解。

评价体系的导向偏差。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价体系仍存在“重论文轻应用、重立项轻转化”的惯性,导致大量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而企业的考核评价则更关注短期市场回报与风险控制,对长周期、高不确定性的前沿技术投入动力不足。这种价值导向的“温差”,造成了创新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错配。

要素流动的体制壁垒。人才、资本、数据等关键创新要素的流动仍面临无形障碍。科研人员在体制内外流动的通道尚未完全畅通,制约了知识的跨界扩散。金融体系对轻资产、高风险的早期科创企业的支撑力度依然有限,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有待深化。数据要素的权属、流通和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限制了其驱动创新的潜能。

政策协同的效能损耗。各类创新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出自不同部门,虽各自目标明确,但缺乏有效的顶层协同和系统集成,有时甚至存在相互抵消的“合成谬误”。政策资源的碎片化,影响了其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难以形成支撑深度融合的持续、稳定、精准的政策合力。

迈向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以治理现代化激发系统效能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必须转向“系统治理”思维,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来谋划设计改革路径。

强化战略牵引与主体协同。在国家层面加强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统筹规划,围绕“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可能形成的未来产业,实施一批跨领域、跨部门的重大科技与产业融合项目。改革科研组织方式,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行“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市场阅卷”的协同攻关机制。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畅通要素循环。坚决破除制约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激发其转化成果的内生动力。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使用。

优化创新生态以培育融合土壤。推动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探索打造“制度创新高地”,成为深度融合的先行区。大力发展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运营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长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一跃。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无可撼动的坚实根基。

(作者系管理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