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2012年,王雪婷与其父亲联合14位养蜂大户成立了郑州蜂益农家养蜂专业合作社。她牵头梳理产业链,将产品从单一的原酿蜂蜜,扩展到蜂花粉、蜂王浆、蜂蜡、蜂胶等10余个品类,还针对不同消费需求,推出五味子蜂蜜、龙眼蜂蜜、益母草蜂蜜等特色单品。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只有把蜂农拧成一股绳,‘拳头’才比‘指头’硬。”王雪婷的思路,让分散的蜂农找到了“主心骨”。
合作社还推出“先偿后补”政策:免费为蜂农提供蜂群和技能,所产蜂蜜可自销也可卖到合作社,这彻底打消了蜂农的顾虑。这一模式也迅速辐射河南、河北、山西、湖北等周边省份,带动500多家养蜂农户加入,形成了“跨区联动、全链增益”的产业格局。几年帮扶下来,蜂农年收入稳步提升,去年增幅达6.7%。
如今,合作社年产蜂蜜3000余吨,拥有“健康”“蜂益”“蜂益哆”等6个注册商标,获得3项国家专利,先后获“全国蜂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诚信兴商双优单位”“第二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金奖”等荣誉,成为中原蜂产业的标杆。
目前,合作社正加紧整理养殖、加工、质检等环节的资料,计划明年制定统一的养蜂产业标准,推动中原蜂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高品质方向迈进,让传统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焕发新活力。
土味RAP里的“共富密码”
“荥阳蜂蜜甜又香,蜜蜂采来装满缸,老人小孩都能尝,健康美味送吉祥……”荥阳电商直播基地里,70岁的王大爷拿着蜂蜜瓶用方言唱起RAP,直播间里“下单”“支持老乡”的评论不断刷屏。
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银发主播天团”,是王雪婷培育新农人、激活农村电商的“得意之作”。为了让深山里的好蜜走出大山,她专门邀请电商讲师为农村老人、留守妇女培训直播技巧,还编写了“乡村土味宝典”,把蜂蜜的功效、养殖故事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土味”成为直播间的“流量密码”。
“农村老人熟悉蜂蜜,说话亲切接地气,比专业主播更能打动消费者。”王雪婷介绍,这种接地气的直播不仅带火了蜂蜜,更让村里的老人找回了自身价值。
2024年,王雪婷凭借这个直播创意带领团队入选第六届“中国创翼”全国优秀创业项目前30强,让“蜂姑娘”的故事广为流传。
“有小能力就作小贡献,有大能力就作大贡献,我要带着乡亲们一步一个脚印迈上共富路。”王雪婷透露,合作社正计划推出75岁以上蜂农专项补贴,全方位为老年蜂农保驾护航。
履职路上的民生情怀
“作为人大代表,在做好企业的同时,更要为行业发声、为群众谋利。”2023年当选郑州市人大代表后,王雪婷的脚步更加匆忙了。
“以前蜂农卖蜜靠‘碰运气’,现在我们主动‘找市场’,让好产品有好销路。”王雪婷说。
为让河南蜂产品走向全国,王雪婷带着蜂蜜样品跑遍各大展会:参加广交会、“第二十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向国内外客商展示中原蜂蜜的品质;在中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与多家省外经销商达成合作;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中心设立长期展销窗口,让河南蜂产品走出中原、走向全国市场。
在履职调研中,王雪婷发现,传统蜂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此,她牵头制定了合作社的“未来蓝图”:规划建设“中原蜂业科创中心”,联合高校科研力量,研发功能性蜂蜜、蜂疗产品,推动“蜂产品+大健康”产业升级;打造“蜂旅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蜜蜂科普馆、蜂蜜DIY体验区,开发蜂蜜文创产品,将产业链从养殖、加工延伸到观光、研学,让蜂产业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新增3个标准化养蜂示范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80户家庭加入,预计每户年均增收超5万元。
这位90后“蜂四代”以科技之翼托起千村梦想,让“蜜罐”变“金罐”,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新蜂”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