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PDF版阅读

跨越世纪 桥见未来
——访郑州黄河桥工段原副段长程文忠
我眼中的三座黄河大桥

本报记者 李居正

“那就把‘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叫‘老桥’,‘京广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叫‘新桥’,‘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叫‘三桥’吧。”随着采访的名词概念被程文忠完成“最后敲定”,这位曾在黄河铁桥上工作18年的老“护桥人”,才开始了他对于黄河铁桥的情怀诉说。

“老桥”,是我听到的历史

黄河素有“天堑”之称,千百年来虽孕育了中原文明,却也阻碍了南北交流。1906年通车的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真正打破了黄河的地理阻隔,连接了北京与汉口,开启了郑州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序幕。作为曾经长期在黄河滩、邙山头工作的一线路桥员工,程文忠也对这座“老桥”的历史了解颇多,从张之洞主张修建,到工程勘探选址,耳濡目染中,他也听说并学习了许多有关这座“黄河第一铁路桥”的故事。

“在这里修桥,河滩大、河面窄,是方圆十几里最好的选择。”据程文忠回忆,在清廷修建好这座黄河铁桥后,这片铁桥附近的区域虽历经战火,但仍被一代代“守桥人”“护桥人”完好保护,这里是横跨南北的交通要道。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历经沧桑的老桥,在它落成半个世纪后,遇到一次巨大的考验。

1958年7月17日,黄河花园口出现历史罕见特大洪峰,最高每秒22300立方米的巨大洪流冲击着这座清代老桥,周总理曾来到现场指导避险抢修工作。“听老一辈人说,那时候修桥,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来保障这座交通命脉的通畅。”程文忠告诉记者,在那一代人的努力下,这座“老桥”不仅在洪峰退去后重新被加固使用,还被增建了一层水泥板,让“白天过火车,晚上过汽车”成为现实,直到1987年被拆除前,都在延续自己的使命。

“新桥”,是我奋斗的地方

1987年“老桥”拆除,同年,程文忠在‘新桥’上岗了。回忆起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程文忠满是感慨,从日常巡检到维修养护,在这座京广铁路郑州黄河大桥上班,不仅让他领到了人生第一份工资,也让他体验到了许多人都无法亲历的“洪水来袭”。

“印象最深的还是1996年,那一年的汛期,我和同事们做了许多准备。”回想起防洪备战,程文忠指着一片又一片曾经奋斗过的区域:“景区入口右侧曾是我们屯放物资的地方。桥墩下面的石堆现在还在不?石片、沙子这些物资都是一车车地去准备的……”

如今时过境迁,早已退休的程文忠仍忘不了那些曾奋战过的点位,仍打算在京汉铁路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建成暨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20周年之际,重新来到黄河边,为自己的护桥人生做一次深刻追忆。

“三桥”,是我心安的富强

从1906年“黄河第一铁路桥”落成通车,到1960年京广铁路郑州黄河大桥接替光荣使命,时间刚过半个世纪;再到2014年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时间又是半个世纪。50年又50年,对程文忠来说,就像是两段人生的钥匙,打开了不同的岁月窗口,给予了他不同的人生感悟。

回忆起“老桥”修复通车的日子,那层紧挨桥面的“水泥夹层”,让穿行的汽车拥有40公里每小时通过的底气。如今,每当差旅出行,程文忠在这座钢筋拱拢、红漆满目的“三桥”上穿行而过时,他的心底只有一个词汇,那便是“安心”。

当从黄河大堤旁架起高桥不再只是梦想,当设计速度250公里/小时不再拘泥于想象,这座程文忠记忆里最年轻的“三桥”,正在让南北之间的经济沟通与人文交流变得通畅,造桥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日新月异,记录的正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历史篇章。

2025-11-19,12391|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