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华 文/图
“
“音乐优美、剧情经典,在家门口就能领略世界级歌剧的艺术魅力,真的是太棒了!”
“演员演唱不依赖现代设备,水准始终在线。如此高质量的演出,值得从外地专程跑来观演。”……
2025年11月,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内,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的欢快旋律与列昂卡瓦洛《丑角》的悲剧力量交相辉映,标志着首届中原歌剧周圆满落幕。这场历时13天的艺术盛宴,在“天地之中”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再度掀起了文化热潮。歌剧艺术正与时代共鸣、与文化共融,谱写着动人的时代乐章。
”
6台歌剧集中呈现
填补河南高雅艺术空白
11月6日,歌剧《江姐》“打头阵”,为中原歌剧周拉开了序幕。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红色经典歌剧《江姐》《党的女儿》、莫扎特经典喜剧《魔笛》《女人心》、罗西尼喜剧名作《塞维利亚理发师》以及列昂卡瓦洛的悲剧经典《丑角》等6部中外名剧与观众见面。
这是中原地区首次大规模、高规格的歌剧集中展演。剧目精心甄选,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形成“红色经典+世界名著”的双核心矩阵。红色经典《党的女儿》《江姐》历经岁月沉淀,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世界经典《魔笛》《女人心》等剧目涵盖莫扎特、罗西尼等歌剧大师的代表作,风格涵盖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多个流派。两类剧目互为补充,既满足了观众对经典艺术的审美需求,又实现了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有机统一。
这也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当《魔笛》中的德语咏叹调与河南方言巧妙碰撞,当《塞维利亚理发师》以中文版形式亲切呈现,当《丑角》以更为贴近当下观众的视角新颖呈现,中原歌剧周书写了一份艺术扎根与文化创新的时代答卷,世界经典在中原大地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版《塞维利亚理发师》的成功演绎,不仅打破了语言隔阂,更通过本土化创新让经典作品焕发新生命。这种艺术表达既尊重经典本质,又立足本土语境,为歌剧的中国化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河南省政府文史馆员李仲党说,通过6部剧目的同台呈现,歌剧周不仅填补了河南高雅艺术领域的空白,更让歌剧成为中原文化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系统性、持续性的艺术投入,为歌剧在中原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原歌剧周的成功实践,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启示。它证明,在当今时代,高雅艺术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同样能够成为艺术创新的热土。
生动的“实景课堂”
艺术与教育的双重变奏
中原歌剧周不仅是一场歌剧的集中展演,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实践与教育创新。作为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教学实践与产教研融合的核心载体,本次歌剧周深度践行“产教融合”理念,所有演出均深度融入学院的教学成果,为河南乃至全国的音乐教育改革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师生排戏’本身就是一堂大课。一个学生,不管他学什么音乐专业,最终都要在舞台上检验成果。”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说。
据了解,歌剧周演员阵容中,学院师生占比超70%。从主角到配角、从合唱队员到幕后技术支持,均由师生团队主导完成;剧目排练过程既是艺术创作过程,也是“实景课堂”,学生在与行业专家的朝夕相处中,学习专业技巧、积累演出经验;教师则通过实战教学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能力。演出中,“舞台导向型”教学法要求学生从排练到演出全程参与,比如,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学版《女人心》等剧目由师生共同担纲,打破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一专多能”的培养理念要求声乐学生不仅会唱,还要掌握台词、表演、舞台协作等综合能力。“这次参演《党的女儿》,对我来说挑战很大,不仅要能演唱,还要融入表演。”在剧中饰演“田玉梅”一角的贾媛说。
“中原歌剧周上演的6部中外经典歌剧演员阵容,均来自‘声乐拔尖人才培训班’的学员和不同高校青年教师以及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担任演奏的是河南交响乐团和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组成的管弦乐团。担任合唱的是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的学生合唱团。指挥分别由青年指挥家田光浩和牛闯担任。以戴梓伊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歌剧新星在中原歌剧周演出剧目中担任主演。”李仲党介绍,本次歌剧周特别注重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多层次的培育体系,已经培养出一批活跃在中原乃至全国歌剧舞台上的青年歌剧演员。
主演了《塞维利亚理发师》《丑角》等剧目的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教师谭启鹏、主演了 《江姐》《党的女儿》《丑角》等剧目的平顶山学院副教授董荻表示,虽然歌剧周的时间只有十几天,但前期排练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辛勤的努力。在这段时间里,专业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无论是专业技术、表演能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有很多收获。
推出原创音乐作品
打造“中原文化新名片”
本次中原歌剧周由戴玉强担任艺术总监。谈及举办这次歌剧周的初衷,戴玉强表示,中原歌剧周的举办,源于让歌剧这门“戏剧中最重要、最综合的艺术品种”在河南建立应有生态环境的深切期盼。长期以来,河南作为文化大省,在歌剧这一高雅艺术领域存在明显短板,他们以“建立常态化演出机制”为目标,计划每年秋季定期举办,致力于将歌剧周打造成为“中原文化新名片”。
据介绍,本次歌剧周形成了“现象级”文化事件,演出上座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通过亲民票价和高质量演出,歌剧周让高雅艺术真正走进普通百姓生活。演出期间,剧场内不仅有多年的老戏迷,更有大量首次接触歌剧的新观众。尤为令人惊喜的是,“为了一部戏,奔赴一座城”的现象再度上演。《塞维利亚理发师》《丑角》等剧目吸引了不少外地观众前来观演。观众纷纷点赞“演员唱功深厚,舞美别具匠心”“音乐耐听,故事引人”。
从2024年中原版歌剧《茶花女》在郑连演10场,到中原歌剧周汇聚6台中外经典歌剧,戴玉强一次次把年轻人推到舞台中央,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然而,真正上演的歌剧作品数量依然有限。戴玉强表示,经过长期的酝酿与筹备,计划至少创作一部或两部真正扎根于中原大地、反映中原风格、展现中原人情世故与独特审美情趣的原创歌剧作品,“这将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创音乐。目前,相关的原创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郑州这座承载中华文明起源的城市,正在孕育中国的歌剧梦想。”戴玉强表示,中原歌剧周就像一颗种子,已经在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随着这一文化品牌的持续打造,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原大地不仅能够成为歌剧艺术的重要阵地,更能够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独特力量。
余音绕梁,经典永传。首届中原歌剧周落幕了,而它所开启的艺术征程,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