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PDF版阅读

中原歌剧周艺术研讨会在郑召开
让歌剧经典在黄河文化沃土生根

本报讯(记者 苏瑜)11月19日,中原歌剧周系列演出活动艺术研讨会在河南艺术中心举行。来自音乐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高校代表及文化管理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歌剧周的艺术实践、育人成果与文化价值展开深入探讨,为中原歌剧艺术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中原地区首次大规模歌剧集中展演,本次中原歌剧周于2025年11月历时13天,推出《江姐》《党的女儿》《魔笛》《女人心》《塞维利亚理发师》《丑角》等6部中外经典歌剧,吸引超万人次观众,实现了“高雅艺术平民化”的突破。

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人和艺术总监,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在发言中感慨万分,他指出歌剧周不仅填补了河南长期缺乏歌剧生态的空白,更通过“低成本、高标准”的制作模式,探索出可持续的歌剧发展路径。

“尊重经典而不拘泥于形式,大胆创新而不失却本质,培养新人而不降低标准,立足本土而胸怀世界。”正如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李仲党所言,“产教融合”模式在歌剧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堪称“泥土与星光的二重唱”,让歌剧经典在郑州的黄河文化沃土生根。

“歌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代表城市文明高度和文化多元的标志之一。中原歌剧周的名字很响亮,它不仅仅用中外经典在中原刮起歌剧风潮,更在老百姓的心中,尤其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导演、戏剧评论家李利宏强调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戏剧生态应多元化发展,不能仅依赖豫剧,需引进科技和人才,推动文化创新。

“这次中原歌剧周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河南音乐人才的实力和储备力量。”河南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李新现认为,政府应加大对音乐活动的支持,确保活动的持续性和高质量。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二级教授韩梅谈道,这次歌剧周不仅是演艺界的盛事,更是对教育界和文化界的深刻反思,推动了美育在河南的普及。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原歌剧周的价值远超艺术展演本身:产教融合构建“课堂—舞台”闭环,“名家变名师+院团一体培训”的机制,已形成“教学—实践—人才输出”的良性循环。建议将歌剧艺术与城市文化及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形成更大的文化影响力。未来,通过“常态化演出机制”,歌剧周可以成为推动郑州成为“区域性歌剧艺术中心”的动力,带动“文化+旅游+消费”产业链发展,构建新的文化生态。

2025-11-20,12399| 2025-11-19,12391|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