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有一座被水浸润的城市——它不仅以蔚蓝海岸线勾勒出灵动轮廓,更因跳水这项运动成为全国瞩目的“冠军摇篮”,这就是湛江。全运会武术散打第一次来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由于河南队的出色表现,让这里掀起一股“武术散打”热。日前,借全运会赛事之机,湛江赛区组织来自全国20余家媒体的30余名记者,开展“湛蓝之城·活力湾区——跟着十五运会游湛江” 城市体验之旅,让前来采访的记者在激烈赛事之外,深入感受这座滨海之城的多元魅力,尤其领略到“跳水之乡”湛江的成功之路。
本次采风路线精心设计,以武术散打赛事为纽带,将湛江的体育基因、历史文脉与海洋魅力巧妙串联。湛江三面环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气候,让湛江人对水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也为湛江发展水上运动创造了良好条件。长期以来,水上运动是湛江竞技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湛江跳水。
在跳水界,流传着“中国跳水看广东,广东跳水看湛江”的佳话。湛江分别被国家、省命名为“全国跳水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和“广东省跳水重点训练基地”。当全红婵14岁一跳成名天下知,17岁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最年轻的赢得3枚奥运金牌的运动员,以其“水花消失术”技惊世界,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婵宝”,也让家乡湛江“中国跳水之乡”美名远扬。媒体团第一站就是走进湛江市跳水运动学校,探访“跳水之乡”的冠军摇篮。这座城市究竟藏着怎样的魅力,能让冠军故事代代续写?
走进湛江市跳水运动学校的训练馆里,一群群六七岁的孩子每天都会开启“沉浸式训练”模式。一次次起跳、反复打磨每个动作细节,他们正是湛江跳水人才库的“新鲜血液”。这里有一套成熟的“选苗体系”,每年教练们都会走进幼儿园、小学,选苗有一套“标准”:年龄集中在6到7岁,除了看身体协调性,还要测试弹跳力、手型、腿型,甚至是脚尖的形态。小伙伴们对跳水的热爱,大多源于同一个名字——来自湛江的跳水冠军全红婵。当“水花消失术”隔着屏幕惊艳世界时,这些湛江孩子也悄悄把“成为冠军”的种子埋进了心里。
选苗只是起点,科学训练才是“炼苗成钢”的关键。水花是如何消失的?湛江籍“世界跳水技术之父”徐益明首创了“陆上拉保护带”“陆上压水花”等技法,至今仍是核心训练内容,游泳学校一张补了又补的旧网,见证过劳丽诗、何冲等奥运冠军从湛江的训练场跳向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其实,湛江与跳水的故事,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亲海乐水的基因,让湛江人与水天生相契。从小泳池跃向国际赛场,他们一步步跳出名堂,更跳出“中国跳水之乡”的金字名片。多年来,湛江培养输送了大批高水平跳水人才,涌现出“现代跳水技术之父”徐益明以及卢森堡、陈观贤等一批优秀教练员,诞生了劳丽诗、何冲、全红婵3名奥运会冠军和林小妮、陈丽霞、李蓉娟、林劲、何超、吴春婷等一大批世界跳水冠军,为中国乃至世界跳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全红婵的家乡位于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迈合村,一个宁静而不起眼的小村落。这个村落虽然只有3.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00人,却因为全红婵的崛起而声名远扬。全红婵的跳水天赋被细心的教练发掘,从此,这个海滨小城走出的天才少女便踏上了通往冠军的道路。
从启蒙班到市队、省队再到国家队,湛江搭建了无缝衔接的人才输送闭环。这套“选苗—启蒙—打磨—输送”的完整机制,让冠军基因代代相传,更让跳水成为城市的活力名片。湛江跳水运动学校一位教练告诉记者:“我们不追求一步到位,因为我们很多孩子都是海边长大的,喜欢追波逐浪,那么他们来了以后,我们先让他们爱上水,爱上跳跃,正是这份兴趣成为他们成长最大的基础。”
从渔民搭建的木板跳台,到如今的专业训练场馆;从街头追浪的孩童,到世界闻名的奥运冠军——湛江跳水的百年传承,藏在城市的每一处“水印记”里。这些印记不只是纪念,更是一代代的“接力传承”。从陈丽霞到劳丽诗,从何冲、何超兄弟到全红婵,湛江的跳水冠军从不是“孤军奋战”。每一个新站上跳台的孩子,都在续写着这份荣耀,让“跳水之乡”的名号越来越响,不断涌现的“婵宝”们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报湛江专电 记者 刘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