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平 朱翔宇 文/图
冬日清晨,柔和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二七区福华街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房间内,90岁的刘有平老人刚做完每日例行的健康监测,乐呵呵地跟查房的医护人员唠着家常。“饭菜合口,地有人扫,头疼脑热随时能看医生,孩子们放心,我们住着更舒心。”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福华街街道,像刘有平这样安享幸福晚年的老人比比皆是。当初,辖区比例高达31.5%、总人数2.4万人的老年人口是摆在街道面前一道难题:如何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严峻考题下,街道以“网格+智慧”为翼,创新实践“一核双驱·五维联动”工作模式,构建起全维度、全要素、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将精细化服务嵌入基层治理末梢,稳稳托起辖区2.4万名长者的幸福晚年。
一张“微网格”,织密精准服务网
“我们街道老旧楼院多,老年人占比高,养老需求复杂多元。过去服务像‘撒胡椒面’,总觉得力不从心。”街道智慧城市运行中心主任贾轩昂坦言。转变,始于一张精细编织的“网”。
街道将全域科学划分为117个网格,并进一步细分为560个微网格。网格员们成了老人们的“活档案”和“亲儿女”。
“李阿姨高血压,药不能停;王叔牙口不好,饭菜得软烂些……”翻开网格员赵思玉随身携带的民情本,上面清晰地记录着老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他们每周至少两次上门,看看老人,聊聊近况,急难愁盼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
光有网格员还不够,一支由微网格长、楼栋长、全科医生、康复师、家庭医生、护士、护理员组成的“七包一”专业团队随之组建,让医疗、康复、护理资源主动“找上门”:全科医生每月入格坐诊,康复师为偏瘫老人上门指导训练,护理员定期为失能老人理发、擦身……一张牢固的网格养老服务网越织越密。
智慧+创新,破解居家照护痛点
养老服务既要“在身边”,更要“在指尖”。街道打造的智慧医养云平台,成为联通各类养老场景的“最强大脑”。
今年7月的暴雨夜,平台突然发出红色预警:一位87岁半失能老人在家中突发尿管堵塞,子女远在外地。网格员顶风冒雨迅速赶到,同时平台已紧急调度家庭医生上门。短短10分钟,一场危机悄然化解。
“这个‘一键呼叫’器,就是我的‘定心丸’。”独居的38号楼黄奶奶指着家中智能设备说。SOS呼叫、智能传感终端与平台实时联动,实现视频问诊、紧急派单、上门服务“一键直达”。目前,街道已为百余户高龄、独居老人家庭安装此类设备,构建起无形却坚实的安全网。
此外,针对“请保姆难、费用高”的痛点,街道创新推出“共享保姆”模式。“3至5户老人家庭共同聘请一位专业保姆,社区网格牵头匹配需求、协调错时服务,老人支出减少,保姆月收入增加,实现多方共赢!”辖区七一三社区书记邓明堡介绍。目前,这一模式已在13个社区网格落地见效,让专业照护“进家门、少花钱”。
15分钟服务圈,织就温情归属网
“下楼走几分钟,能吃饭、能做理疗,还能跟老伙计们唱歌学手机,比在家热闹!”刚参加完金韵艺术团活动的袁晓兰老人,在街道国家级智慧医养结合中心难掩喜悦。作为养老体系的关键一环,街道以该中心为“旗舰店”,辐射1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便利店”,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人走出家门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
在这里,日间照料区承接行动不便老人照护,助餐区每日提供符合老年人口味的热饭,康复理疗室配备专业康复设备;“智慧助老”课堂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挂号、视频通话,“健康课堂”邀请专家普及保健知识;金韵艺术团、织女手工社等10余个社团定期开展活动,有效消除老人孤独感。
此外,街道深化“阶梯养老”互助模式。55岁的退休教师马永红是“邻里互助队”的一员,每天都会绕到同单元82岁的周爷爷家:“周叔,今天的报纸我读给您听,血压再给您量量。”目前街道已有236名这样的“互助员”,织就“邻里亲情网”。
医养融合,专业照护无间隙
“楼上养老、楼下看病,不用来回跑,我们做子女的也放心!”提及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失能老人刘奶奶的女儿颇有感触。针对有机构养老需求的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街道打造“医养融合”闭环服务,实现专业照护“无缝衔接”。
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与卫生服务中心直接连通,真正实现“楼上养老、楼下看病”;开通“家庭医生+网格护士+医院专科”绿色转诊通道,从日常健康监测到紧急就医,再到术后康复护理,形成完整服务链条。
此外,中心除24小时生活护理外,还引入心理咨询、设“情感驿站”兼顾精神需求,并依托养老人才培育资源,培训护理人员、向家属普及养老知识,让“医康养护教”一体化落地,专业照护既有“硬支撑”,也有“暖温度”。
从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到养老服务的“最暖阵地”,福华街街道用“微网格”撬动了“大民生”。这座由责任、智慧与温情共同构筑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正稳稳托起辖区每一位长者“最美夕阳红”,为城市养老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福华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