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秦华 文/图)11月21日晚,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带来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拉开郑州站演出帷幕。作为一部以北宋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现象级作品,该剧通过现代舞剧语言与东方美学的融合,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时光,探寻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与匠人精神。
时空交错叙事
《只此青绿》以故宫博物院文博工作者“展卷人”的视角切入,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构建起现实与北宋的双重时空。剧中,展卷人(张峻赫 饰)因潜心钻研《千里江山图》,走入了少年画家希孟(王校渲 饰)的内心世界,见证他呕心沥血绘制画卷的全过程。
此次郑州站3场演出,首日的主演阵容汇聚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青年实力派舞者:王校渲以灵动的舞姿诠释少年画家的坚韧与执着,展现“天才少年”为艺术倾注心血的赤诚;饰演“青绿”的袁嘉莹,作为《千里江山图》的“画魂”,其标志性的“青绿腰”成为全剧的视觉焦点;张峻赫以沉稳内敛的表演,传递文物守护者的责任与情怀;饰演“磨石人”的刘洋通过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古代工匠研磨矿石颜料的艰辛。
为一部戏奔赴一座城
自2021年首演以来,《只此青绿》已巡演全国80余座城市,并走出国门,在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舞台上展现东方美学的魅力。截至目前,共演出830多场。该剧不仅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更被商务部列为“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剧中,“青绿”的形象源于《千里江山图》中的石青、石绿矿物颜料,其创作过程融合了篆刻、织绢、磨石、制笔、制墨等传统工艺,让观众在欣赏舞蹈之美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书画的文化内涵。
“为一部戏奔赴一座城”不再是文艺作品里的浪漫隐喻,而是《只此青绿》郑州站演出前真实上演的动人图景。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带着对北宋画魂的向往,跨越山海奔赴剧场,用脚步丈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位从上海专程赶来的观众动情分享:“这是我第8次为《只此青绿》奔赴不同城市,每一次看都像与千年前的希孟再一次对话,‘青绿’的每一个转身、希孟的每一次执笔,都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省内新乡、许昌、开封等地的观众则感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顶级的演出,感觉和大宋的距离都近了——就像走进了《千里江山图》里。”
郑州站的特别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关于希孟的记载虽寥寥无几,但有学者推测其为河南原阳人。此次郑州演出,主演们也以特别的方式致敬这片土地。
饰演“磨石人”的河南籍演员刘洋在演员见面会上用河南话说道:“作为河南人,能在家乡演绎这部剧,诠释‘磨石人’这个角色,我内心满是归属感。这个角色的执着恰如河南这片土地上传承千年的‘守艺’精神,我希望通过舞蹈让观众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匠心温度。”
“我是河南南阳人,我饰演的‘翰林图画院先生’,更像是连接大宋文脉与当代观众的‘文化引路人’。这个角色把观众带入少年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诗意回忆里,让大家感受北宋美学与河南本土文化的共鸣。”剧中“翰林图画院先生”扮演者崔嵘巍说。
当晚的演出中,当“青绿”的身影在舞台上舒展,现场观众仿佛置身于《千里江山图》的画境之中,感受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碰撞的震撼。据悉,《只此青绿》郑州站演出将持续至11月23日,每晚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