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萍
“郑好拍”接报中原路隧道照明故障信息,二七区蜜蜂张街道蜜蜂张南社区3号网格长火速响应,现场查看后上报至网格化平台,依托智慧派单系统联动市级部门当日抢修,6小时内恢复亮灯,将“出行隐患”转化为“安全通途”。
12345热线收到鑫苑名城1号院公共露台鸽患顽疾投诉,二七区金水源街道网格长牵头联动执法、物业部门,三天内完成清鸽拆笼、清洁消毒,将“邻里痛点”转化为整洁宜居空间……
群众“指尖投诉”,部门“跨级协同”,隐患即时发现、问题快处快结……这些事件不是想象场景,而是郑州智慧政务变革的日常切片:
近年来,郑州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践行“五基四化”,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推动组织优势和数字优势融合为途径,深入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形成了一核统多元、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揽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一融助创新、一文促善治、一法保平安、一制强安全“十个一”治理新格局,织就一张以红色基因为魂、数字技术为脉的基层治理肌理网,为特大城市的智慧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治理范式。
城市运行有了“数字孪生体”
走进郑州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智慧大脑”和“神经中枢”——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巨幅电子屏上光影跃动,全市7755.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实时“映射”。人流热力图、物联设备状态、应急事件分布……一个个动态数据点如星辰闪烁,构成一幅立体的城市“生命体征图”——
针对特大城市人口多、密度大、人口流动量大的实际情况,郑州打造“1+3+N”智能感知体系,即党建网融合政务网、视联网、物联网和众多工作专网,接入13万余路视频监控,覆盖燃气、水务、交通等关键领域。哪里有隐患,系统能第一时间感知;群众反映问题,平台可秒级响应。
从机场车站到商圈医院,从高架桥梁到地下管网,郑州正构建起全域覆盖、全时响应的“城市数字底座”。依托对“人、地、物、事、情、组织”六大要素的数据归集与网格化关联,推动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转变。
热线警情一键直达基层
10月11日,新密市米村镇居民拨打12345热线投诉:和盛嘉园社区“盘古”合唱队深夜排练噪声太大,严重影响家中孩子学习和老人休息。
以往这类工单需层层转派,耗时数日。如今,信息通过12345热线与网格化平台系统融合,仅用8秒便直达米村镇城运中心,其接诉后立即派单至和盛嘉园社区网格工作站。
网格员多方走访后,组织召开由居民代表、合唱队负责人、物业及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的“网格议事微协调会”,共同制定《社区文化活动“和谐公约”》:明确排练时间为工作日15时至17时,避开午休、晚间及周末清晨;合唱队内部设立“音量监督员”,控制声量,禁用扩音设备;每月设立“社区开放排练日”,邀请居民参与体验,增进理解与互动;合唱队签署文明活动承诺书,社区将其纳入日常管理内容。
方案实施后,网格员在一周内开展电话回访和实地走访,确认排练扰民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居民生活秩序恢复正常,群众回访满意度达100%。
据统计,自2024年6月两大平台打通以来,热线工单平均处置时间缩短14小时,办结效率提升近四成。
更令人瞩目的是110非警务事项分流机制。
过去,日均1.5万起报警中七成属于咨询求助、邻里纠纷等非警务内容。如今,4372名民辅警进网入格,110接警台与网格平台实现数据互通,非警务事项一键推送至责任单位。(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