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PDF版阅读

墨蘸烟火气 古景潮起来
“郑州古八景”有了打开新方式

本报记者 李娜 陶然 文 马健 图

河南人的“八”,从来都藏在日子里——八大扣碗、八凉八热、炒八掺、八宝饭……这“八”字里藏着咱河南人的实在,也裹着圆满的期许。可郑州古八景这枚文脉“隐藏款”,却被时光按了暂停键,躲在泛黄方志里积灰,年轻人满脸问号:“啥八景?听都没听过。”

直到“新郑州人”王东亮用4个月日夜打磨,给数字技术递了把“开挂钥匙”——电脑绘制的《郑州古八景》,水墨之间,把静态长卷做成短动漫,老祖宗的宝贝成了“流量密码”,刷到的人狠狠破防:“郑州历史颜值杀疯了。”揣着画稿打卡遗址——原来千年文脉能“逆龄生长”,这才是郑州老底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闲聊中的灵感 百日闭关绘新景

秋日上午,郑州党史馆的《郑州古八景》卷轴画一亮相,直接把人的目光“焊”在桌上。现场观众当场掏手机拍摄,而小红书、抖音中,这幅画刷爆“自来水安利”,直呼“这波文化输出封神!”

创作者王东亮是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架着副黑框眼镜,说话时嘴角总带着笑,浑身透着股文艺劲儿,走到哪儿都背着他的“吃饭家伙”。

2008年,他从老家来郑州求学,一待就是10余年,从青涩学子到创业老板,早把郑州当成了扎根的第二故乡。

“刚来那会儿,觉得郑州是座热闹又实在的城,后来越待越发现,这城里藏着好多没被挖出来的文化宝贝。”王东亮说,这次花4个月时间创作《郑州古八景》,就是想给这些宝贝“换身潮衣裳”,让年轻人能看懂、愿意爱。

王东亮和郑州古八景的缘分,纯属“偶然听来的牵挂”。去年跟老友闲聊,对方随口提了句“郑州古八景可有名了,咱爷那辈常念叨”。他当场就愣了:“在郑州混了十几年,咋从没听过这宝贝?”回家赶紧上网搜,好家伙,出来的不是晦涩难懂的地方志文字,就是模糊不清的线稿,跟蒙着层老灰尘似的,看得人直着急。

踩着数字梯子

让老古景“满血复活”

“这么好的宝贝,不能就这么藏着掖着,得给它换身年轻人能看懂的‘衣裳’,而且不能瞎画,得有根有据。”王东亮这话一出口,就像给自个儿上了弦,再也松不下来。接下来,他翻遍知网论文、地方志复印件,把“古塔晴云在开元寺”“汴河新柳临老汴河”这些字句抄在笔记本上,揣着本子就往老城区跑。

最难的是拿捏“还原与创新”的平衡。郑州多平原少高山,可“雪霁嵩山”“梅峰远眺”又离不开山水意境——山画多了,就丢了郑州平原的开阔;画少了,又显得单薄乏味。王东亮前前后后推翻了三四个草稿,有时候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半天,连饭都忘了吃,总算摸出了门道:“就像给历史的留白补色,既不跑偏失了本真,又得添点古味,让它活起来。”

电脑绘画对他来说,更像一场“精打细算”的修行。数位板在他手里,得模拟出毛笔的柔劲,一笔笔勾勒轮廓;分层上色时,上百种笔刷反复调试,只为还原水墨“墨分五色”的通透感。

“不能画得太卡通,丢了古意;也不能太死板,年轻人不爱看。”他灵机一动,给每幅画都加了“小心思”:“古塔晴云”下,老者携小童,小童扛着的担子似乎在“吱呀呀”作响;“莆田春草”里,一群放纸鸢的孩童衣摆翻飞,像朵跳动的小花;“汴河新柳”中,柳条在古今相融的画法中显得灵动飘逸……

4个月的时间里,王东亮工作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电脑里的草稿堆了几十层,数位板的笔尖都磨得发亮。“累了就站在窗边看郑州夜景,看着楼群里的灯火,想起刚来上学时的样子,就觉得再难也得坚持——这么好的文化,不能没人知道。”

作品发到社交平台那天,王东亮没抱太多期待,没想到一晚上就火了。评论区里,满是网友的惊喜:“原来郑州还有这么美的古景!这画风太戳我了,想打印出来挂墙上。”“跟着画去打卡遗址,感觉像和古人对话。”“我大郑州的历史也太浪漫了。”“求科普每幅画的故事,想给孩子讲讲咱郑州的老底子”……

王东亮说,古八景现在已经做成动画短片,里面的小人可以动,十分灵动。未来,他希望可以再结合郑州的非遗项目,让更多传统文化“活”起来:“郑州的传统文化就像埋在土里的金子,以前没人好好挖,我想做那个挖金子的人,用数字技术当工具,让更多人看到它的光芒。”

老传统撞新潮

跨界创作“逆龄上分”

王东亮对传统与创新的探索,可远不止郑州古八景。在他的作品里,河南名胜、八仙系列、28星宿、十八罗汉、敦煌系列、十二生肖二胎篇等作品散落在网络各大社交平台,每一件都透着“传统+现代”的巧思,像给老宝贝穿了潮牌,狠狠戳中“Z世代”的审美。

“我从小就喜欢传统的东西。”王东亮说,上学后迷上动漫,却没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那时候就想,能不能把传统和动漫结合起来?”大学期间,他开始尝试用数字绘画画传统题材,毕业后做了两年动漫相关工作,积累足够经验后,和朋友一起开了工作室,专注传统题材的创新创作。

28星宿的创作是他的重要尝试。“传统星宿图大多是星象排列,晦涩难懂,年轻人很少关注。”他查阅大量天文资料和神话传说,给每个星宿设计专属形象:角宿是手持长剑的少年,柳宿是身着粉色衣裙的少女,斗宿是戴斗笠的老者。为了增加辨识度,还在服装、配饰上融入星宿符号,比如昴宿衣服上绣着7颗小星星。这幅作品后来被山西文旅收藏。“他们说,这幅作品让星宿文化变得鲜活,很多年轻人因为它开始主动了解天文知识和传统文化。”

十八罗汉的创作,他打破了刻板印象。“提到罗汉,大家想到的都是威严肃穆的样子,其实他们也可以很亲切。”王东亮保留罗汉基本特征,添加了许多生活化细节:降龙罗汉骑的龙斜眼看背上罗汉的小眼神灵动可爱;刻板印象里凶猛的老虎在伏虎罗汉这里也成了乖乖虎;罗汉们每一个都眼神慈祥,仿佛在倾听世人烦恼。“我想让大家知道,传统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可以很接地气,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

而“十二生肖生二胎”系列,是他最“放飞自我”的创作。“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二胎,这个话题很贴近生活。”他把十二生肖设计成一个个家庭:小龙们在龙爸爸尾巴上嬉戏、兔妈妈抱着小兔们啃胡萝卜,猪妈妈带着3个小猪仔晒太阳,憨态可掬。“很多家长把这些画给孩子看,孩子不仅认识了十二生肖,还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这些作品看似风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内核——用现代表达方式,激活传统符号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宝库,里面有很多珍贵的东西,但如果一直用老方式呈现,年轻人就很难走进来。”王东亮说,他做的就是把这些宝贝“拿出来”,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和形式“包装”,让它们变得更亲切、更易懂。“就像把老祖宗的智慧,翻译成现在的普通话,让更多人能听懂、能喜欢。”

新旧相融

让城市文脉“潮”起来

“创新不是瞎改,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找一个年轻的沟通方式。”这是王东亮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可以不断生长的生命体,创作者的责任就是搭建桥梁,让传统与现代对话。

对于AI绘画,王东亮很清醒:“AI像自动炒菜机,能快速出菜,但画不出情感和温度。”他说,AI能模仿画风,却复制不了对郑州的感情、创作的纠结、生活的感悟——“艺术的灵魂永远是人赋予的!”

王东亮的创作,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郑州市委党史方志室主任丁淑杰对画作赞不绝口:“王东亮不仅老画新作,而且,拓展创作采用的数字绘画方式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的距离,把郑州历史文化具象化、生动化,对讲好郑州故事、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意义重大。”他透露,党史方志室未来可能与王东亮合作,通过展览、文创等多种方式让“郑州八景”等党史方志资源被更多人知晓。

对于未来,王东亮有很多想法。除了动画,他还想把郑州古八景做成书签、明信片、笔记本等实用性强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想创作郑州近现代历史题材作品,用数字绘画记录城市发展变迁;还想通过媒体力量,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魅力。“我在郑州待了十几年,早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王东亮说,他希望能用自己的画笔,为郑州做更多事情,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美,让郑州的文化底蕴被更多人看见、热爱。

在这个新旧交融的时代,王东亮用数字笔墨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沉睡的古景苏醒,让厚重的文化“潮”起来,变成可打卡、可分享、可共情的青春记忆,而这,正是讲好郑州故事的最好方式——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话,诉说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愿这份“老传统新表达”的郑州故事,乘着潮流的翅膀破圈而出,让更多人爱上这座城的古韵与新潮。

2025-11-28,12461| 2025-11-27,12449| 2025-11-26,12441| 2025-11-25,12433| 2025-11-24,12425| 2025-11-23,12421| 2025-11-22,12419| 2025-11-21,12411| 2025-11-20,12399| 2025-11-19,12391|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