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志刚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如何以高效能治理破解难题、回应关切?中原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锚定“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出“聚力、平安、和谐、友好”的四维治理路径,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了生动的“中原答卷”。
党建引领激活共治新动能
中原区始终以党建引领“五邻共治”机制为抓手,推动基层治理从“单一管理”到“系统治理”的深刻变革,推动党组织角色从具体事务的承担者,转变为定方向、搭平台、建机制的引领者与协调者。“聚邻、近邻、暖邻、便邻、惠邻”的五邻理念,让分散的社会力量有效凝聚。
机制一变,活力迸发。曾经分散的行业协会商会、社区组织、商户企业、志愿者等“治理元素”被有效整合:30余家“社区共治伙伴”应声集结,10余家迈入深度合作阶段;中原区文化产业协会既捐图书、书法工具,更邀非遗传承人开设体验课,让传统文化浸润邻里日常;航海西路街道儿童公园社区引入国学课堂,以“公益+低偿”模式服务居民超2000人次,更创新将15%收益反哺社区公益,构建“服务—反哺”的良性闭环;三官庙街道河南纺机社区首创“小红花票决制”,以民主协商定慈善基金用途,精准破解大门更新、路灯安装等民生痛点。
织密矛盾化解防护网
高效能治理不仅需要力量汇聚,更需社会肌体的自我“免疫”与“修复”能力。中原区聚焦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在党建引领下健全完善“和中原·谐万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筑牢平安底板。资源整合强根基:打破部门壁垒,统筹整合165个调解类社区社会组织、400余名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学者等专业力量,组建了一支“懂法律、通情理、接地气”的专业调解队伍。建立“理论+实践”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法律培训、技巧实训、案例研讨、模拟演练等提升实战能力,定期组织力量下沉社区开展集中调解服务,真正实现“服务送到家门口”。如今,“有事找调解”成为居民首选,大量矛盾被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矛盾调解联合会成立8个月以来,共化解居民矛盾纠纷406件,办结率98.3%,较去年同期增长28%以上。
构建互信共治新生态
烟火万家事,平安是基础,但持久的和谐则需要坚实的信任纽带。针对老旧小区“无人管、管不好”的痛点难点,拿“信托制物业”当钥匙,中原区开启了一场以制度刚性重塑信任纽带的变革,推动基层治理从“短期见效”向“长久善治”稳步升级。党建赋能强核心,在绿东村街道白鸽社区等试点,组建党员比例超85%的物业管理委员会,形成“党组织领着干、物管会具体干、居民一起干”的模式,通过全过程民主协商赢得了绝大多数居民支持。阳光透明赢信任,坚持“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推广华亚广场“共管账户+双审双公开”、华山路225号院“账目晾晒+居民表决”等做法,确保每一笔收支清晰可查。
激发城市温暖新活力
中原区特别关注新就业群体的融入与发展,聚焦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大、归属感弱等特点,以党建引领推进“友好中原”建设,让每一位城市建设者感受城市温度。阵地升级优服务:党组织牵头实地调研,整合资源,提档升级建成104个“新市民驿站”。驿站不仅是歇脚充电的场所,更延伸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综合保障,让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累有歇处、难有相助、急有回应”。
从“聚力筑基”凝聚力量,到“平安守望”化解风险;从“和谐固本”构建信任,到“友好共生”激发活力——中原区探索形成的“四维治理路径”。唯有深耕基层治理沃土,持续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让治理成果更普惠、治理温度更可感,才能让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伟大实践在基层沃土上持续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