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宝
2025年,是毛泽东同志完成《寻乌调查》9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传统薪火相继、不断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95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赣南寻乌利用红四军返回赣南开展群众工作时间,用10多天时间、召开10多场调查会、访谈10余名群众、走遍街巷乡村,对寻乌县政治经济现状、商业活动、土地关系作了详尽的调查,形成了长达5章39节的《寻乌调查》。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中通过剖析寻乌县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现象,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调查报告蕴含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形成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成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史上的奠基性文献,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的经典样本。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不仅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求,更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指明了方向。回望95年前毛泽东同志辗转于寻乌县城的大街小巷,开展实地调查,展望当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雄伟图景,我们更能深刻体会调查研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基石。
欣逢盛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在纪念《寻乌调查》95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更应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理解其深刻意义,把调查研究真正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功”“传家宝”,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寻乌调查》是从中国革命实事求是的开创性实践
1930年5月,在中国革命处于异常复杂的关键时刻,为了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城市商业情况,制定好党在土地革命中的路线,毛泽东同志利用工作间隙,选择江西寻乌县进行系统调查。彼时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左”倾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双重束缚,对城市商业状况、农村阶级结构、土地关系等现实情况缺乏深入了解。毛泽东同志深切意识到,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就无法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更无法带领人民走出困境。
《寻乌调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调查了一个县域的社会结构:它用极其详尽细致的数据描绘商品经济,展现城乡流通体系;它用真实的阶级关系解剖了农村社会肌理;它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最终提出“抽多补少”等土地政策,纠正“一刀切”的错误倾向。
这篇调查报告不仅推动我党早期的土地革命政策更加精准,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重要理论突破,使“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源头。可以说,《寻乌调查》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也是中国革命道路走向成功的思想基础。
调查研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定盘星”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规模之大、类型之新、任务之重、矛盾之复杂,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十五五”时期,我国的国内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共产党人是一个崭新的命题。
面对如此宏大的时代命题,没有调查研究就无法看清复杂形势,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照抄照搬的现代化,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独特道路;调查研究正是这一“独特性”的方法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研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是理解发展规律的必由之路,是发现深层矛盾的关键抓手,也是推动现代化治理体系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是“摸清家底”的基本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格局是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新时代新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准确掌握产业链、供应链特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厘清区域差异与比较优势;共同富裕的推进,需要深入了解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与分配格局。
这些重大现实问题,都需要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想当然,更不能用“拍脑袋决策”替代科学判断。调查研究是破解现代化难题的“金钥匙”,新时代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群众需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领域都呈现出新趋势和新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会不断涌现新问题,出现新矛盾,这些复杂问题都不能靠经验主义应对,更不能靠行政命令推动,必须走到群众之中、走进实际场景、走到产业前沿,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方案。调查研究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着重强调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让我们能够听到最真实的基层声音,发现治理盲点,改进政策设计,提升制度执行力。调查研究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治理智慧,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抓手。
从《寻乌调查》到新时代: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回望毛泽东同志95年前在寻乌的调查方法,至今仍具备强大生命力。进入新时代,我们的调查研究,应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调查研究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寻乌调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富农问题如何解决、城市如何对待”这个关键问题展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建设,同样要把问题导向放在第一位。我们要做到,哪里发展遇到瓶颈,就在哪里调查;哪里群众反映强烈,就在哪里调研;哪里矛盾最集中,就去哪里深入了解;问题出现在哪里,调查研究就应该开展到哪里。调查研究中我们要坚持深入群众的原则,《寻乌调查》的每一项数据、每一条分析、每一个结论,都来自群众的口述、店铺的账本、乡村的田棚,而不是拍拍脑袋的想当然。新时代的工作同样需要这种“脚上沾泥”的调查研究。越是有真需求、真矛盾,需要到基层,越是能发现真问题、真情况,从而形成真对策。调查研究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的原则,绝不能沦为“作秀式调研”“翻文件式调研”“走马观花式调研”。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对于新时代干部而言,实事求是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更是一种政治责任。调研必须做到,不带固定答案、不搞预设结论、不避讳矛盾问题、不粉饰现实。《寻乌调查》启示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寻乌调查》不仅调查表层现象,而是把商业流通、阶级结构、土地制度、税收体系等因素放在整体中分析,体现出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新时代调查研究同样要避免碎片化,要能够从一个群体的现实困难看到整体结构性矛盾,从单个产业的瓶颈了解到全球现代化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态势。
让调查研究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
回望95年前的《寻乌调查》,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深情,对真理的执着,对现实的敬畏。正是这种“唯实求真”的精神,为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调查研究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党的科学决策能力,这是党心所向、民心所盼、事业所需。
让我们继续发扬《寻乌调查》所孕育的精神,把调查研究真正做深、做实、做透,让每一次调研都能发现真问题、解决真矛盾、推动真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