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张振安 魏 森
海南自由贸易港公益披露制度的建设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跨学科教学综合案例。这种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更能培养其应对复杂局面的实践能力,进而为输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以理念转变为先导,引领跨学科教学模式深层变革。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建构的范式转型期,也就是由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转变为以真实复杂问题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模式。这一过程强调通过还原现实情境下的复杂性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以“海南自贸港公益披露制度”这类具备多学科性质的综合性案例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融合法律、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的知识,从而系统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素养。
以复杂问题为引擎,助力跨学科教学内容的创新发展。采用具有现实意义的多维度复杂问题,能有效冲破传统学科形成的壁垒,引导学生为攻克具体情境中的复杂问题,主动整合不同领域的方法、知识及视角。“海南自贸港公益披露制度”堪称典型的多学科教学案例。该议题同时涉及自贸港政策实施、公益保护等诸多层面,要求学生领悟法律条文及政策框架,剖析旅游消费侵权、跨境金融风险等自贸港特色场景下的公益诉讼条款设计,还需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其效益进行分析,借助数据工具处理公益信息披露与企业信用评级相挂钩的市场引导机制。
此外,学生还需考量公共管理内的执行流程,探寻利用流程优化提升政府对披露信息的监管成效,甚至案例还引入了统计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披露指标对公众信任度、企业合规意愿等关键性变量造成的效应,由此为政策优化提供量化凭据。这种以问题为锚点的学习过程,把原本各自割裂的学科内容变成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可助力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构建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网络,推动教学内容从理论灌输过渡到实际应用,为学生未来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夯实了稳固根基。
将问题解决作为核心,更新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在“海南自贸港公益披露制度”这一真实复杂问题下,教学实施路径已被重塑为多学科协同求解的核心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协作式教学。整个教学的核心围绕海南自贸港公益披露制度的披露标准未统一、跨部门协同不连贯、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关键性问题,引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小组讨论、跨领域对话、方案共同创建中消除学科隔阂。在一同剖析问题、检索跨学科理论依据、拟定制度优化方案以及运用模拟实践检验效果的进程中,可使不同学科知识有效整合以及思维方法互补交融。通过及时调整协作节奏、搭建跨学科沟通协调机制、完备阶段性成果反馈方式,学生可在攻克海南自贸港公益披露制度相关问题时自然结合多学科思维,逐步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处理实际难题的能力。
以体系构建与效果评价为抓手,筑牢跨学科教学根基。一是搭建全面系统的跨学科教学支撑体系,系统搜集与该制度相关的法学合规条文、管理学实施流程、经济学效益数据、社会学影响调研等跨学科素材,形成制度文本、政策解读、学术文献等静态资源以及动态案例库、模拟决策系统、跨学科分析工具等交互模块的跨学科教学资源库,便于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使用。二是围绕案例问题求解目标,构建涵盖多学科知识整合准确性、跨学科协作质量、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等维度的效果评估体系。通过方案设计报告、模拟听证会答辩、团队协作过程评估等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估跨学科教学效果,为持续优化跨学科教学提供有力依据。二者协同发力,既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稳定有序的实施框架,又通过科学评估持续迭代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扎实落地,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
以“海南自贸港公益披露制度”这一真实复杂问题为综合案例的跨学科教学研究,既紧扣真实场景的问题解决需求,又深度契合跨学科育人的核心目标。通过挖掘案例的多学科交织特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公益披露制度进行全方位、深入的分析,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素养,也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法学院。本文系2023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际反腐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公益披露制度研究”,项目编号:HNSK(ZX)23-115;2023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NSK(ZC)23-193;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3XFX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