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英
2025年,低空经济迎来历史性跨越——全国产业链企业加速汇聚,规模化、集聚化特征日益显现,多点支撑、区域联动的产业格局逐步成型,低空应用场景正加速从“小众体验”飞入“大众日常”。这片昔日静默的空域,正跃升为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场域。产业振翅高飞之际,更需筑牢其稳健前行的根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主动回应时代召唤,切实答好如何引领和保障这一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
把握内涵,找准思政新定位
低空经济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或产业延伸,而是一场涵盖技术、管理、法律、社会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变革。思政教育要发挥实效,必须精准把握其本质特征,明确发力方向。
低空经济是创新经济,要强化价值引领。它依托航空新材料、人工智能、5G/6G等前沿技术集群突破,本质是创新驱动。思政教育应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加强科技伦理引导教育,确保其创新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人民需要,推动技术向善发展。
低空经济是规则经济,需夯实法治根基。该领域的健康发展高度依赖于完善的规则与标准体系。思政教育应成为培育法治意识的重要阵地,通过解读行业政策法规,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对行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引导其成为守法护法的行业骨干。
低空经济是安全经济,须筑牢思想防线。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涵盖技术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及数据安全等多个层面。思政教育需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职业素养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底线思维,认清自身的安全责任。
低空经济是融合经济,应培育协同精神。低空经济的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其发展有赖于空域、技术、市场、数据等多维资源的高效协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抓手。思政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系统思维和协作精神,理解协同对于行业发展的关键意义,助力形成发展合力。
优化升级,构建支撑新路径
在明确方位的基础上,思政教育需在内容、方法与目标上实现全面优化,切实发挥支撑作用。
内容更新:对接产业前沿,让思政课“接地气”。思政课教材体系相对稳定,而低空经济的实践却日新月异。教师应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连接者”,及时将行业最新政策、典型案例及伦理议题融入教学。例如,用低空经济诠释高质量发展,结合相关条例解读全面依法治国,通过低空文旅分析文化建设等,使宏大叙事在具体场景中生动呈现,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与认同。
方法拓展:强化实践体验,让思政课“冒热气”。面对“Z世代”学生,应突破单向灌输,积极推广“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组织走进龙头企业、参观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开展互动研讨等方式,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现实洞察力。
目标深化:聚焦铸魂育人,让思政课“扬正气”。低空技术具有双刃剑属性,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伦理问题。例如,探讨无人机应用如何平衡便利与隐私、算法决策如何保障公平、商业利益面前如何坚守安全底线。通过价值辨析和伦理讨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塑造德才兼备的行业栋梁。
综上所述,以内容更新夯实基础、方法拓展增强实效、目标深化把稳方向,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建思政教育支撑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系统化升级路径。
协同育人,凝聚保障新生态
为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必须突破高校单一主体局限,构建多方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式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生态。
深化校政企合作,整合育人资源。高校应主动对接地方政府部门、空域管理机构、低空经济领军企业及行业协会,建立稳固的战略协作。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合作开发教学案例、联合开设课程模块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了解行业前沿、涵养职业精神。
促进跨学科融合,优化育人过程。推动思政课程与飞行器设计、人工智能、法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深度融合,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在知识传授中嵌入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思考伦理责任、法治规范与社会影响,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
拓展线上线下平台,丰富育人载体。线上可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低空交通管理、应急处置等模拟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判断能力。线下可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传播行业正能量,实现学思结合,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形成育人闭环。构建高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将项目实践、案例研发、社会影响等纳入考核,反馈并优化育人全过程。
低空经济方兴未艾,其高质量发展对稳健性与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主动变革,精准契合产业特质,有效引领价值、夯实根基、筑牢防线,为中国低空经济的行稳致远注入坚定而深沉的思想动能。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绿色民航视域下民航院校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路径研究”(2024WTSCX245 )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