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景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这段话,深入人心地刻画了历史上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产生的问题,而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
《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以轻盈叙事的笔力糅合了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50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为什么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
正午、午后、黄昏、入夜、深夜……历史上,一个朝代的变换也仿佛遵循着一天的时序,一朝宛若一天,正是在这样的谋篇布局之下,极具电影感的历史画卷在作者张向荣的笔下徐徐展开:被新朝洗礼过的“第二汉朝”是什么样子,儒学在培养“哲人王”的道路上失败后怎样延续自己的文化生命;东汉在前期就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政教体系,即“秦制—儒教”政制,这是稳定汉家天下的“底层逻辑”,然而其中的张力怎样促成了秦汉帝国的灭亡,数百年的“大一统”为什么由此崩解?
正如张向荣在书中所言,“很多人印象里,后汉只有‘一头一尾’”。“头”指的是光武帝刘秀的传奇,“尾”自然就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故事。中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相当没有“存在感”,既因为传世文献里有趣的事相对散乱,也因为缺乏像汉武帝那样著名的皇帝、家喻户晓的文臣武将或是战争“名场面”。从打破刻板印象和历史普及的角度而言,张向荣认为,这段历史“需要一个整全、宏观甚至‘辉格式’的故事”。近几十年来大量简牍文献的出土和考古成果的问世,令相关的学术研究日益兴盛,这些学术成果尤其是中青年学者的新成果,正构成了《三国前夜》写作的基础。
此前关于东汉的历史书写也有很多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张向荣认为自己是在尝试增添新的一种:东汉在前期就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政教体系,即“秦制—儒教”混合政制,这是稳定后汉的“底层逻辑”,然而,秦制与儒教之间的张力,却也促成了东汉帝国的倾颓乃至数百年“大一统”的崩解。张向荣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细致地还原了两次党锢之祸的始末,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