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PDF版阅读

《秦岭人家》:新乡土叙事的艺术实践

? 陈培鑫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催生了乡土文学叙事的革新,巴陇锋长篇小说《秦岭人家》以秦岭塘坝村为蓝本,通过城乡互动、土地功能转型与农民身份重构等多重维度,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乡村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多元文明跨越的复杂图景。作品以建设性姿态直面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融合,既是对乡村振兴的文学回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中国乡土叙事转型相契合的探索尝试。

传统的城乡二元对立叙事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向多元共生叙事转变,《秦岭人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构建出新型“城乡关系”。作品中城市现代化要素向乡村反哺,乡村也为城市提供滋养,实现了城乡的双向互动与动态平衡。这种突破传统对立模式的书写,是乡村社会嬗变引发叙事转型的生动体现,映照出乡土性与现代性、农业与新兴产业之间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实现了城乡共生共利的动态平衡。

土地作为乡村转型的物质载体,其功能转变在《秦岭人家》中有着深刻呈现。随着“生态乡村”等现代性项目的推进,土地从传统农耕空间转变为具有复合价值的载体。城市对塘坝村民的吸引力减弱,乡村土地反而成为都市人向往的 “诗意栖居地”,这一价值倒置揭示了新型城乡关系对乡村空间经济逻辑与文化意义的重塑。而在塘坝村的振兴进程中,新兴产业也彻底重构了传统农民的身份。乡村产业升级中催生出董事、经理等现代职业身份;姬英军、边大治等返乡群体将城市经验转化为乡村建设资本;大学生驻村干部与知识分子群体为乡村建设注入创新思维。村民们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从“重农轻商”到“农商并重”的价值重构,展现了新型城乡关系对乡村主体的改造力量,是中国农民在现代性冲击下文化心理重塑的生动诠释。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下,巴陇锋的《秦岭人家》彰显了文学的介入性与记录性,丰富了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创作,是新乡村叙事的成功艺术实践,对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学表达与社会思考有着重要意义。

2025-07-04,11370| 2025-07-03,11362| 2025-07-02,11354| 2025-07-01,11346| 2025-06-30,11338| 2025-06-29,11334| 2025-06-28,11330| 2025-06-27,11322| 2025-06-26,11310| 2025-06-25,11302| 2025-06-24,11295| 2025-06-23,11287| 2025-06-22,11283| 2025-06-21,11279| 2025-06-20,11271| 2025-06-19,11259| 2025-06-18,11251| 2025-06-17,11243| 2025-06-16,11235| 2025-06-15,11231| 2025-06-14,11227| 2025-06-13,11219| 2025-06-12,11207| 2025-06-11,11199| 2025-06-10,11191| 2025-06-09,11183| 2025-06-08,11179| 2025-06-07,11167| 2025-06-06,11159| 2025-06-05,1115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