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峰 曹佳钦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支撑,作为人口逾亿的河南省,其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全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进程。《2024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32万所,教育人口达2717.75万,规模体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规模优势背后,仍存在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这迫切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革突破发展瓶颈,锚定教育强省建设目标,高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价值
赋能经济发展。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建设教育强省能够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河南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人力资本积累的乘数效应显示,教育投入对区域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7%~23%。目前,河南省重点建设的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现代产业集群中,众多企业存在高素质技术人才缺口。因此,发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优势,能够催生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可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促进社会公平。建设教育强省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前,河南省县域间义务教育质量差异导致15.7%的农村学生选择跨区就学,这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因此,缩小教育差距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还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文化传承。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作为文化大省,建设教育强省能够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原文化,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依托“中原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全球,提升河南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例如,郑州大学等高校设立的甲骨文大数据实验室,已形成文化传承创新的示范效应,能够推动中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学前教育高质量供给存在短板。在国家人口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环节,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近年来,河南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幼儿园数量持续增加,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断提高。截至2024年,全省普惠性幼儿园1.79万所,占总园数的87.83%,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251.73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1.26%(超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然而优质资源尚存不足,例如,优质园所占比仅23.7%,“入好园难”问题突出;部分幼儿园硬件设施简陋,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没有很好解决“教得好”的问题。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河南基础教育规模庞大,目前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万所,在校生1423.68万人;普通高中1137所,在校生274.37万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城乡配置比为2.3∶1,由此可见,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加大对农村和薄弱地区学校的投入尚需加强。城乡、区域和学校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市优质学校学位紧张,农村学校师资薄弱等现象未得到彻底改善。
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河南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普通、职业高等学校数量达到174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至59.59%,河南高校及大学生数量领先全国。然而,河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较弱,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优势学科数量较少,学科结构不够合理,“双一流”学科仅为湖北省的1/3,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高;在科研创新方面,高校科研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难以有效支撑地方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三、教育强省建设路径创新的系统化探究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方面,实施“县域教育共同体”计划,实施“一县一策”精准配置方案,通过“1所优质校+N所薄弱校”的集群发展模式,将城乡教育差异系数控制在0.35以内。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包括新建和修缮校舍、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等,缩小城乡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如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为农村教师提供生活补贴、职称评定倾斜等优惠政策;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师资交流,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建立教育资源动态调整模型,合理布局高等教育资源。建立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指标体系,根据河南产业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特点,优化高等学校布局。在产业集聚区域,重点建设与产业对接紧密的高校和学科专业,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高校特色发展。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提高教师待遇与职业发展空间。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注重教师教学业绩和科研成果,为优秀教师提供更多晋升机会;加强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如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教育机构进修学习;推行“豫教名师”培养工程,构建“入职—骨干—名师—教育家”的阶梯式成长通道。另一方面,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实施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教育人才到河南任教;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开展科研工作,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一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基础教育阶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等教育阶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网络学习资源;推广在线教育平台和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一方面,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省级统筹机制,建立教育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构建跨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例如推进将教育投入占比提高至GDP的4.5%,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从直接管理向宏观管理、从微观干预向宏观调控转变,赋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例如,在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学校经费投入、招生计划等挂钩,推动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开发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实现发展性评价全覆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基础教育阶段,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纳入评价内容;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教师开展原创性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建设教育强省是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背景下,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通过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合理布局高等教育资源及完善职业教育资源布局等措施,形成建设教育强省强大合力,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河南新篇章。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河南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为2024BKS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