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高效配置,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我们与其他一流大学研究院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一流大学研究院一般有很多团队,分别聚焦多个领域的研究,而我们只有一个团队,主攻储能材料、器件、系统、装备及其检测等领域,再通俗一点讲,我们只做电池这一领域。”李坚伟说。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全国前列,在新材料领域拥有深厚的学科背景。中豫飞马正是基于武汉理工大学在储能材料领域雄厚的研发实力,致力于推动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同时,中豫飞马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重点实验室、三亚科教园基地、湖北隆中实验室等实现技术、人员、设备共享,形成了先进高效的研发模式。
在人才引育上,中豫飞马创新构建“科学家+工程师+金融家+企业家”的四维人才架构,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的高效联动。截至目前,中豫飞马已组建由33名高水平人才组成的专职团队,双聘柔性引进国家及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9名,并引导双聘人员将最成熟的科研成果导入转化。
同时,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在人才、科技、校友等方面优势,中豫飞马构建了“人才+技术+校友”的招商引资新模式和招商引资新型平台,吸引相关产业方落地河南,推动河南新质生产力发展。
高能中试平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搅拌、涂布、辊压……在中豫飞马全程1‰干燥房固态电池中试平台,可以生产制作软包电芯和圆柱电芯两大类产品。电芯是电池的核心储能单元,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在此进行中试,中试成功后,基本就可以量产。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中试则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环节。中豫飞马的定位正是中试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致力于从1到N实现科技成果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
“我们采取两地协同运营方式,除了郑州中心,还有武汉分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中豫飞马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选朋说,武汉理工大学负责研发,武汉分中心负责小试,郑州中心则负责中试和产业化。“换句话说,武汉理工大学负责从0到1,武汉分中心负责从1到10,郑州中心则负责从10到100、1000。”
围绕新材料行业“材料开发+材料分析检测+工艺生产”的全流程,中豫飞马购置先进检测设备,搭建高能中试平台,目前已初步建成新型高性能储能材料中试平台、全程1‰干燥房固态电池中试平台、“材料—器件—系统”全链条测试验证平台、高端储能装备与系统智造平台、人工智能合金材料开发平台5个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中试平台,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关键支撑。
“我们当前在研项目有4个,分别为新型准固态电解质材料、正极补锂剂关键材料、石墨烯关键材料和高能量密度电芯,均为河南省首批次的新材料。”王选朋说,下一步,中豫飞马将继续购置先进专用设备,用于河南省新材料分析检测中心、新型电池材料人工智能垂直模式实验室的建设,为河南省新材料行业提供材料分析检测服务、问题解决方案。
加速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麦航(郑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长续航低空无人机新型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制造企业,这家位于郑州高新区的科技企业正是中豫飞马孵化。目前,中豫飞马与麦航新能源正在开发一款超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固态软包电池,用于工业无人机,它能够使工业无人机的续航提升1.5倍,寿命延长1倍,并且可以实现快速充放电。
2024年2月成立以来,中豫飞马秉承边建设、边转化的工作思路,协调各方资源,依托武汉理工大学丰硕的科技成果,目前已在郑州孵化引入科技企业6家,助力郑州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链和人才集聚高地。
除了麦航新能源,中豫飞马还孵化出了全球首创、国内唯一,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钾离子电池,产品主要用于两轮电动车等,使电动车续航能力可达130公里以上。
此外,中豫飞马技术赋能郑州新云锦特导公司,使其成为全球首家人工智能正向开发并量产高温铜基复合导线企业;引入孵化河南省首家生产电池用高端单壁碳纳米管的高科技企业河南金百纳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引进超长待机内窥镜供能系统及关键材料项目,孵化新材料与医疗器械交叉产业领域无线内窥镜生产企业蓝麒芯辰(郑州)科技有限公司;推动湖北大力储能落地河南,开发河南首款短流程制备全钒液流电池产品……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郑转化落地,郑州新型储能产业“蓄”势待发、“蓄”力而为,为郑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强劲能量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