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喻晓雯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次召开,意义重大。会议强调:“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对河南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是从省情出发,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郑州都市圈是河南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2023年10月,《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根据规划,郑州都市圈涵盖44个区县(市),面积2.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858万人。在《2024年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报告》中,郑州都市圈经济总量、一体化程度、发展均衡度均居全国前10位。

要看到,郑州都市圈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良好的发展基础表现在:总体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郑州都市圈在经济规模、产业体系、交通运输、创新能力、金融资本等各个维度持续发力,呈现“量质双升、结构优化、协同提升”的发展态势。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在国家高等级通道网络中,郑州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一体化通勤圈加快构建,空间结构逐步优化,产业联动日益增强,正由传统通道型枢纽转向网络化、组织化、集成化的现代都市圈体系。产业分工更为有效。随着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要素加速流动与优化配置,郑州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关系正由竞争趋同向协同互补转变,形成“中心引领、圈层承接、链式协同”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核带动”,都市圈不断强化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体系加快从“单中心集聚”向“多节点联动”演化,科技对产业转型与城市协同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表现在:核心城市能级不足。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与国家级都市圈的极核,郑州经济首位度偏低,还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外溢、功能协同和制度联动机制。产业协同水平偏低。郑州都市圈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区域各城市之间在产业联动、分工衔接和产业协同深度方面仍存在短板。城际之间发展失衡。核心城市与圈层城市在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差距逐年扩大。

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是聚焦“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要义,促进都市圈内涵式发展。其一,推动建设创新都市圈。营造优良创新生态。聚集国际优秀人才等创新资源,以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努力培育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及独角兽、瞪羚等企业集群。改革开放释放城市活力。打破区域壁垒,畅通要素流动,推动城市群与产业集群更好融合,让创新效能得到提升。推动城市更新。从城市发展中挖掘新需求,提供都市圈空间载体和动力支撑,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其二,着力发展宜居都市圈。优化空间结构。确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推动都市圈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把更多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推进“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托育、家政、即时零售、文化休闲、健康医疗等服务和业态,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其三,着力建设美丽都市圈。巩固生态治理成效。要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服务业,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改造,提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统筹减污降碳扩绿,打造都市圈靓丽的“颜值”,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增加蓝绿空间,构建城市自然生态体系。其四,着力建设韧性都市圈。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综合区域性战略资源供给通道、综合立体交通主骨架,构建韧性保障通廊。数字技术强化安全支撑。构建数字底座场景,实现城市建筑、道路、管网等要素动态更新,以数智化手段重塑城市安全防护体系。统筹安全与发展。整合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力量和资源,提高集成化防范准备和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其五,着力建设文明都市圈。传承历史文脉。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开展文化遗产影响评价、禁止拆真建假、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增强文化软实力。从一些小事抓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培养和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引导。以开展文明城市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在落细、落小、落实中内化为市民日用不觉的文明习惯,外化为城市可观可感的文明图景。其六,着力建设智慧城市圈。数字赋能都市圈社会治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化技术,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准性、高效性,推动城市治理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治理。坚持数智惠民。“为了谁、依靠谁”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问题,要通过大数据“察民情”、人工智能“解民忧”,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眼满足市民需求、提高生活品质,追求“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大力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上线友好地图、推行扫码进门,让快递员、外卖配送员“进门”更方便。

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的重要任务,是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其一,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加快都市圈大城市周边县城建设发展,支持其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特别是一般性制造业、区域物流基地、专业市场,使其成为邻近大城市的卫星县城。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支持其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更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其二,增强都市圈县城产业支撑能力。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般性制造业。提升产业平台功能。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平台,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发展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打造工业品和农产品分拨中转地。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改善县城消费环境。

其三,夯实都市圈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完善市政交通设施。建设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的停车系统。完善公路客运站服务功能,加强公路客运站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畅通对外连接通道。推进县城市政道路与干线公路高效衔接。完善老旧小区及周边水电路气热信等配套设施。推进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行县城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

其四,着力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传承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历史肌理、空间尺度、景观环境。打造蓝绿生态空间。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基底建设生态绿色廊道,利用周边荒山坡地和污染土地开展国土绿化。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分布式能源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节能门窗、绿色建材、绿色照明。

其五,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县乡村(户)道路连通、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鼓励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医疗卫生共同体。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2025-08-19,11700|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2025-08-16,11669| 2025-08-15,11661| 2025-08-14,11653| 2025-08-13,11645| 2025-08-12,11637| 2025-08-11,11629| 2025-08-10,11625| 2025-08-09,11621| 2025-08-08,1161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