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敏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一重要指示,为郑州都市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郑州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肩负带动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升都市圈能级的重要使命。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亟须统筹“强核、固圈、领群”,围绕规划引领、设施互联、科技创新、产业共建、开放合作、生态共保、服务共享七个重点方向,系统构建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生态宜居、人民满意的现代化都市圈。
一、强化规划引领,筑牢都市圈协同发展基底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先手棋。应健全规划编制体系,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筹,构建市、县、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保规划科学、系统、有序。强化规划传导,实现市级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完善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的统筹管理制度,确保规划之间协调衔接和全流程管理。加强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动态完善规划内容。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立法,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工业用地保障、节约集约用地等关键领域,构建符合郑州实际的空间管控政策体系。通过强化规划统筹引领,郑州都市圈将实现目标导向明确、空间发展有序、资源配置高效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推进交通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要素流动能力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骨架支撑。要以郑州为核心,构建多层级、复合型、协同化的交通网络体系,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集散。应坚持“四网融合、四港联动、多式联运”,加快轨道快线、快速路、干线铁路建设,预留3条对接主要城市的轨道走廊,实现郑州与新乡、许昌、洛阳、焦作等城市“1小时通达”。推进“多通道”高速公路系统和铁路客运枢纽布局。构建“1+4+N”市域物流园区体系,增强郑州货运集疏核心功能。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提升空陆、公铁、铁海联通能力,强化郑州国际物流节点地位,构建“内畅外捷”的国际通道网络。依托“四环十三横十三纵”快速路骨架路网,优化郑许高速、机场高速等重点通道,推动轨道快线延伸至中牟、新郑等地,提升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平。通过强化互联互通,郑州都市圈将全面提升一体化运行效率与辐射带动能力。
三、加快科技资源协同配置,激发区域创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应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集聚共享,构建多层级、网络化、开放型的创新体系,持续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能与辐射能力。聚焦“一带引领、一核聚力、两翼驱动、多点支撑”,推进沿黄科技创新带建设,依托中原科技城核心引擎作用,联动白沙科学谷、高新区、金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子湖智慧岛等创新节点,协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联动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成果加快转化的空间体系。要高标准建设中原科技城,打造河南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支持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形成“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支撑体系,提升区域原创能力和制度供给水平。推动“科创双翼”协同发展,强化辐射带动效应。培育以中原科技城、郑州经开区为中心的科创东翼和以高新区为中心的科创西翼,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数字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都市圈科创格局。强化创新要素流动共享,提升区域协同效率,加快高层次人才流动机制建设,推动实验室、孵化器、科研平台向都市圈辐射开放,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转化链条。
四、深化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都市圈产业体系
郑州都市圈应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建立跨区域联合招商与利税共享机制,推动链上资源共建共享。以郑州为核心,巩固制造业优势,提升智能制造、航空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能级,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改造,周边城市可依托资源禀赋和专业基础,发展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支持建设跨市产业园区和“飞地经济”合作平台,推动开发区联合共建、代管托管,探索一体化运营模式。构建产业链上下游技术、供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促进企业精准协作、集群发展。通过“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家”模式打造未来产业联盟,开展科技园区、试验区试点,推动首购首用等支持政策落地。加快推进“数字赋能”,推广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都市圈企业间应用,提升产业链整体智能水平,推动都市圈构建集聚高效、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拓展高水平开放合作,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郑州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的战略支点城市,应在更高层级上谋划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都市圈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打造联通国际、辐射全国的开放平台,完善口岸功能和通关便利化体系。以“中欧班列”为载体,拓展国际物流网络,强化与东盟、欧盟、中亚等区域的产业链联动,打造面向亚欧的国际供应链组织中心。围绕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培育外向型产业集群,推动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转型,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出口产品体系。强化郑州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的联动合作,承接优质产业转移,推动开放型产业在都市圈内梯度布局。深度参与RCEP等区域合作机制,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投资、技术、产能等方面的互利合作。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围绕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领域探索创新政策,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经验,构建更加透明、公正、高效的营商环境。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推动外资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在郑州集聚,鼓励本地企业拓展海外布局,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逐步塑造郑州都市圈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地位,打造引领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高地。
六、协同推进生态共保共治,构建绿色韧性空间格局
绿色生态是现代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郑州都市圈应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统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城乡绿色空间构建和生态价值转化,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构建绿色韧性空间格局。围绕流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推进黄河两岸、贾鲁河、索河等主要生态轴线的系统修复与景观提升,建设连续完整的滨水生态带、城市绿心与自然缓冲区,形成支撑都市圈生态网络的绿色基础结构。深化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推动大气污染协同防治、水质联合监测与执法联动,加快建立区域统一的生态数据共享平台和污染溯源溯治机制,提升环境治理的协同性和响应效率。在绿色转型方面,应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与碳达峰目标对接,扩大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低碳技术应用场景,探索碳普惠、碳交易、碳金融等新机制,构建具有都市圈特色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同时,加强城乡生态资源统筹,推进城市绿道与乡村林带、农田林网互联互通,打造连通性强、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网络。生态保护也应兼顾文化传承与空间品质提升。郑州都市圈应加强嵩山、少林寺、古城遗址等重要文化生态资源的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推动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融合发展,提升历史文化遗产在绿色空间中的价值表达和公共认同,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七、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
现代都市圈的构建应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从分散走向协同、从区域分割走向一体化,全面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在教育领域,应推动都市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基础教育协同体和高等教育联盟,鼓励优质学校跨区域设立分校、开展联合办学,提升整体教育服务水平。在医疗服务方面,应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布局,推动医疗资源跨区域协同配置,支持建设跨区域医疗集团,推进分级诊疗与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围绕社会保障协同发展,推进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等政策在都市圈内的无缝衔接与转移接续,降低人口流动的制度成本。面对老龄化趋势,应构建养老服务共同体,整合医养、康养资源,完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在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方面,应推动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区域统一的数字文旅平台和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居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城市认同感。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和数字化平台支撑,构建覆盖全域、服务均衡、智慧高效的公共服务协同体系,为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民生保障。
建设高能级现代化郑州都市圈,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局的必然行动。必须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优化制度供给、提升治理效能,全面增强城市发展动能,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